■记者 张宇青
【匠人名片】蔡海中,平湖非遗(白沙湾三矾头海蜇腌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一技之长】腌制海蜇
【坚守故事】初见蔡海中,皮肤黝黑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也是沿海渔民的鲜明特征。今年37岁的他从小在海边长大,与海蜇打交道已近30年。
“我们白沙湾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渔民,从小跟着长辈耳濡目染。”蔡海中回忆道,海蜇的收获季在夏季,正值暑假。当时还在上小学的他,便会帮父母完成洗净海蜇、用竹板刮去海蜇的“红衣”等腌制前道工序。
怀着对渔业的不舍,2017年,蔡海中召集了几名有渔业家庭背景的二三十岁年轻人,成立了平湖市海锋渔业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合作社通过参加广交会等,提升平湖海蜇的知名度。去年,平湖海蜇还作为平湖特产来到对口支援县——四川茂县,许多茂县市民主动添加蔡海中的微信要求再次订购。合作社海蜇在四川茂县反响热烈,去年,合作社的海蜇产量达到了往年的两倍多,茂县的海蜇订单依旧占据了全年销量的1/6。
在合作社运作中,蔡海中发现,传统腌制技艺使用的是卤水浸泡保存,虽储存时间可达数年,但不利快递运输,且食用前需浸泡5至6小时,内地居民不知吃法。想要拓销路、提销量,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仅如此,因过去储存条件有限,传统腌制方式往往重盐重矾,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蔡海中说,基于此,研发新技艺的念想,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去年,是平湖海蜇有史以来少有的大丰收,价格远低往年,这也让蔡海中新技艺的试验有了更多资本。“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已实现海蜇低盐、‘0’添加的腌制技艺,同时‘脱水储存运输’的试验也已接近尾声,通过改良卤水浸泡环节减少海蜇水分,将大大降低快递运输成本、储存空间成本。”蔡海中说,在不降低海蜇品质的前提下,新技艺能够实现海蜇的快速烹饪,预计今年可推向市场。
“即使现在渔业式微,但渔家的传承不会断。”蔡海中说,海蜇腌制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平湖渔民家庭的根脉,是祖辈文化的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蔡海中作为白沙湾三矾头海蜇腌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收了3个徒弟。其中一名,还在独山港镇经营着一家主打海蜇产品的非遗工坊。“平湖沿海流传‘端午雨海蜇皮’,意思端午节当天下的雨落到海里就是一张海蜇苗,寓意当年海蜇将要丰收。”蔡海中说,今年的雨水很充沛,渔民都在进行修网、扎窗、洗缸等工作,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做准备。而海蜇腌制技艺的传承,或许也正如这生生不息的海浪一般,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