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段运飞
作为一名神经医学与康复科的医生,日常工作中常遇到高血压患者对用药的困惑:“降压药是否需要终身服用?”“血压正常后能否停药?”“长期吃药会伤肝肾吗?”……这些疑问背后,既有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也有对疾病本质的认知不足。事实上,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危害隐匿而深远,一般人难以全面了解。为此,我将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研究,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的真相。
一、高血压病的现状和危害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是高血压“重灾区”,患者人数超过了2.45亿,但控制率不足17%。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专家预测至2025年年底,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达到27.4%,患病人数将多达3亿。
高血压也被称为“无声的杀手”,长期未控制会导致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例如,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中风风险增加50%。近几年,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显著,尿毒症患者中近40%为10-30岁年轻人,这与高盐饮食、熬夜、久坐等不良习惯密切相关。更危险的是,高血压对器官的损害是“潜移默化”的,即使无症状,血管硬化、心肌肥厚等病理变化仍在持续。
二、降压药的好处:降压的同时保护器官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反映了大众对药物副作用的天然担忧,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长期规律地服用降压药物对于控制血压和预防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坚持服药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血压达标率,还能大幅降低脑梗、心梗、心衰和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减少这些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
1. 稳定血压,减少波动
降压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减少血容量等机制降低血压,但需长期维持血药浓度才能稳定控制。一旦停药,血压可能“报复性反弹”,甚至高于服药前水平,加速血管损伤。因此,患者不可私自停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用药物。
2. 预防并发症
长期准时服用降压药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梗、脑卒中风险。例如,临床研究发现收缩压每降低5mmHg,中风的发生率就可下降约34%。
3. 保护靶器官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还具有特定的器官保护作用。例如,普利类(ACEI)和沙坦类(ARB)药物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而钙通道阻滞剂则能缓解心肌缺血,减轻心脏负担。合理选择药物,不仅能控制血压,更能实现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全面保护。
三、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副作用:可控可防
很多高血压患者担心长期服药会“伤肝肾”,从而对按时服药产生顾虑。但实际上,现代降压药物普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能因担忧轻微的副作用而拒绝或擅自减量服药。要知道,高血压本身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远比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更为严重。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确保用药安全。
1. 常见副作用可控
部分降压药可能会引起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例如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这时可通过饮食调整或补充钾剂来应对;普利类(ACEI)药物有时会引起干咳,若症状明显,医生也会根据情况更换为其他类型的药物。
2. 副作用远小于疾病本身危害
与药物可能带来的轻微不良反应相比,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肾并发症风险要高得多。如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肾衰竭、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3. 个体化用药方案
医生在制定用药方案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衰)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不仅疗效较好,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四、健康生活指南:降压治疗的“隐形药方”
药物需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1. 限盐限糖:每日盐摄入<5克,避免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
2. 规律运动:每周5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可降低收缩压5-8mmHg。
3. 情绪管理: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冥想、深呼吸有助于稳定血压。
4. 戒烟限酒:吸烟后血压短暂升高10-15mmHg,酒精摄入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
高血压治疗是一场需要坚持到底的“持久战”,擅自停药无异于在身体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健康危机。而规范用药则像一个忠实的“生命闹钟”,时刻提醒我们守护血管健康。每一次按时服药,都是对心脏、大脑和肾脏的一次温柔守护,是对未来生活质量的坚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