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阅读

在阅读中汇聚生活诗意

陆爱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虽有些老旧,但每每读起来,还是有些道理。底层民众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已有一定成就者可以更加有所作为;追求道德修养的人则能思想更为豁达,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读书,与每个人的修为、生活、命运均息息相关,实在马虎不得。

今年第30个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它提醒着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寓意着阅读是人生必经的旅程。

素有“金平湖”美称的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平湖,是全国首批“书香城市”。因首创的“把书房建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让老百姓触手可及”理念,近几年平湖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书房-书院-书屋-书吧以及总分馆模式,构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市民业余文化的充电站,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阅读到海量优质的书籍。这里的农民读书会更是直达基层,为老百姓致富、养生、娱乐、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基础。如今,平湖的农民读书会创新活动模式,成为了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全国经验。

每年我都会写一点与阅读相关的文字,提醒自己“学不可以已”。同时,也激发更多身边人投身阅读的生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决心。

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就是阅自己;阅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阅读。阅读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库。也许诗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生活过的大地上。在阅读中汇聚生活诗意,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阅读是自由的选择、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与心灵的对话,可以找到知己、寻找栖息地,更可以找到宁静和平和,在阅读中充实自己,体验快乐,增强信心和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书是生活,是过去岁月的精华,是全人类的精神营养品。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引导我们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创新有动力。

平湖大儒陆陇其有句名言:“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道出了积德和读书的重要性。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就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民间也有“书是至宝一生用,心为良田万世耕”;“读也好,耕也好,不耕不读咋会好”。

生活需要阅读所得的能力作为支撑,如果没有知识储备,你即使来到浩瀚的大洋边或攀登巍峨的山峰,你也只能感叹一下而已,而没有气势磅礴的诗句和人生感悟,只是一个庸夫而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才想起来要读书学习。真所谓:“平时读书不用心,等到用时发了昏”。

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在阅读中汇聚生活诗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而阅读就是点亮梦想的发动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要想看到方塘中清晰的天光云影,必须要有清澈的水塘作为背景,而这个背景就需要源头活水。比喻知识要不断更新、积累,才能保持宁静致远、保持活力和动力。也就是说要想有诗和远方,你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作为推动力,循序渐进。而这个源头就是持续不断的“阅读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它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细水长流甚至静水深流的过程。有句话说得好:“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就是信念,信念就是坚持。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都会在你一生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也请你相信总有一天你所学的东西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到你身上。所有的这些都是成就人生的前提条件。

腹有诗书气自华。“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然而,要做到真正的“气自华”,并非易事,实属不易。要有终身学习的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它需要慢慢地积累,不断地丰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显现。气质,如仁爱、德行、境界、智慧、儒雅等,这些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哲学上称之为“形而上学”。然而,当智慧这些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体现在行动上,就会舒适、儒雅;体现在谈吐上,就会语气平和、温文尔雅;体现在容貌上,就会神采奕奕、宽容大方。通过阅读,不断修身,就会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效果。

当今时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始终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阅读,让文化得以积淀;阅读,让文脉绵延不绝。

2025-05-13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9547.html 1 3 在阅读中汇聚生活诗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