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扎根沃土间 助农结硕果

■记 者 纪晓岚 通讯员 高伊蓉

【人才名片】胡志梁,男,1961年出生,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为平湖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理事长。

“退休不退热土情,田垄深处写丰年。”这是胡志梁的真实写照。推动农机设备焕新、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搭建“新农人”培育平台……浙农大植保专业毕业的他,参加工作后便扑在广袤田野里,担当起服务“三农”的使命。2021年退休后,缘于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专业的技术优势,胡志梁选择退而不休,投身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县处级离退休干部“六大银领智库”——“农业农村智库”牵头人,他争当“银领助农”的先行者,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农技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精准扶持,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平湖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基金会理事长,胡志梁带领团队成员持续为我市农业主体和农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从小麦亩产551.16公斤,打破浙江纪录,再到高粱亩产最高达540.51公斤、百亩方亩产达514.94公斤,创造新的“浙江农业之最”。去年,钟埭街道得稻家庭农场在小麦、高粱等粮食生产上接连取得了新突破。“粮食产量能够再破纪录,还要归功于新引进的小麦播种机械一体化设备。”得稻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良杰说,在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倾力支持下,他引进了新的农事设备,这套设备实现了土地翻耕、开沟、施肥等一体化作业,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得稻农场的成功实践,是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助力农业主体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我们始终秉持‘扶小、扶新、扶优、扶农民’的原则,面对农业主体提出的新想法、新项目,我们都会全力支持。”胡志梁介绍说,基金会不仅会提供资金支持,还会在市场调研、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确保每个项目落地见效,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耕一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种肥同播技术有序播撒、“小落苏”异属嫁接焕发新生、“稻虾共生”养殖系统激活“一池春水”……提及这些年在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支持与推动下,示范并推广的各类农业创新成果,胡志梁侃侃而谈。

农业产业何以致远?只有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提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胡志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和基金会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主动了解农户在发展中的需求,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引进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提出的新设想,他始终秉持着积极支持的态度,不仅会给予农户充分的鼓励,还为他们提供宝贵的试错空间。

为加快推动农业产业提质提效,他率队赴浙江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合作,深入学习新型农业技术,力求将前沿知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依托基金会农技专家智库开展定制化技术指导,引进契合平湖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农技等,不断厚植农业新质生产力。此外,他还常态化组织团队成员前往周边县市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借鉴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开拓新思路。

助农兴农,搭建新型农民培育平台

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桥梁,更是效益农业提升的重要环节。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户搭上“产业致富快车”,是胡志梁退休后不变的初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要传授技术知识,更要教会农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胡志梁主动对接农业相关部门,联动农业基地等,共同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平台建设,通过省共建平台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市共建平台浙江旭之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传统农业大棚种植户、有意向长期深耕农业的“新农人”等进行免费培训,提供种植技术、现代农业装备等教学指导,帮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

为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胡志梁积极投身农村“双带”青年人才共育基地建设,为平湖市宇农粮油专业合作社、新埭镇盛龙果蔬园艺场等提供农业技术和资源,让更多青年人投身农业事业,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生力军”。同时,他还以各类农业座谈会、调研会为契机,围绕新农人培育、农创客创新创业等积极建言。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银发力量”。

2025-05-0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8437.html 1 3 扎根沃土间 助农结硕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