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多年,王海峰的名字早已与全市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从最初的几人团队到如今上百人的企业,随着锋源氢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填补了我市氢能技术的空白,还为本地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成为吸纳人才的“磁石”。
近年来,王海峰与学校签订了校外生涯规划项目,形成合作,他主动邀请在校学生来企业参观学习。近日,在锋源氢能宽敞明亮的展厅里,一群来自平湖中学的学生正围着一块氢燃料电池模型窃窃私语,目光灼灼,他们从未想过课本上“电解水制氢”的原理会以这样具象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这小小的电池,未来可能会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王海峰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学生们瞬间安静下来,有人忍不住伸手触碰,仿佛这样就能摸到未来的轮廓。
成为一名人大代表后,他就时常在会议上提出科技企业要反哺教育的建议,他始终相信一颗种子的力量——或许某一天,这些孩子中会有人因为今天的参观而走上科研的道路,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探索者。
在王海峰看来,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力所能及地反哺社会,促成当地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市人大代表,王海峰的建议里总少不了“人才”与“未来”两个关键词。他说:“企业壮大了,肩膀上的责任也更重了。”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报表增长的数字里,更流淌在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动中。
生产线上,新培养的工程师正专注地调试设备;办公室里,几名残疾员工熟练地操作着电脑……这里没有刻意标榜“包容”,却用实实在在的岗位和服务,让不同背景的人找到了价值。当被问及初衷,他只是笑笑:“科技的本质是为人服务,而人的成长,才是社会最好的‘新能源’。”
从支持教育事业到促进残疾人就业,从答疑解难到产业协同,王海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发展不止于企业效益,更在于能否为社会进步注入持久动能。“平湖就像我的第二个家,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好,我义不容辞。”王海峰说。除了关注我市产业发展,他还关注着经济、民生等方面。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海峰向大会附议提出了《关于用文旅点燃经济发展的五彩烟花的议案》《关于改进我市污水管道建设的议案》《关于取消或降低城区公共停车位停车收费标准的建议》等,以民企担当,积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