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佳敏
本报讯 昨天,在嘉兴藤飞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套“会思考”的生产线正在运行。机械臂精准缠绕铜线,不同规格的定子铁芯根据设定自动切换生产,绕线效率比传统设备提高30%,电机体积缩小20%。这套获得我市职工创新创造成果二等奖的“车载线控转向助力电机多联定子生产线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是嘉兴藤飞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志勇和他的团队耗时两年交出的创新答卷。
作为深耕高端装备领域二十余年的工匠,唐志勇带领公司获得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等。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位工匠从技术“跟跑者”到创新“领跑者”的蜕变故事。
一切的起点,源于对技术的执着“死磕”。2002年,邵阳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唐志勇来到平湖,进入一家日资企业工作。白天在车间跟着师傅学操作,晚上熬夜啃英文技术手册,甚至为了看懂日文图纸,唐志勇硬是自学了日语。这段在车间的实践让他摸到了技术门槛,却也看到了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域的差距。凭着一身过硬的技术,不服输的唐志勇琢磨着“要做‘中国制造’的高端装备”,摆脱国外的技术依赖。
“必须闯条路出来!”带着这股子劲,唐志勇带领研发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试验,他们终于有所收获,自主研发的集成式全自动柔性张力控制系统成为业内首创,车载继电器全自动生产线更是突破关键技术,让生产线从“循规蹈矩”升级为了可“私人定制”。
带着技术积淀,2018年唐志勇踏上创业之路,致力于车载九电机、车载锂电池及半导体领域的自动化创新。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他深知质量是“敲门砖”,创新是“发动机”。随着自动驾驶浪潮兴起,线控转向技术成为行业“新风口”,但核心部件定子铁芯的生产却被传统设备困住了手脚:绕线易断、换型麻烦、效率低下。
“不迈出创新的步子,就走不了成功的路。”唐志勇坚信这个道理。于是,他带着团队每天泡在车间,经过近百次推敲设计,两年攻坚,最后给生产线装上“针式多联绕线装置”“铁芯整圆焊接装置”等“智能器官”,就像给生产线注入了“神经中枢”。这些技术使得绕线精度大幅提升,并且为汽车内部空间“挤”出更多可能,还吸引了海外市场抛来橄榄枝。
技术突破后,唐志勇更注重“传帮带”。他在公司成立了“唐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天深入一线,亲力亲为指导员工辨识和排除潜在故障源;带着年轻人搞项目、攻难关,还走进学校当导师,把车间里的实战经验变成一堂堂生动的实训课。“以前学技术靠师傅带,现在得让年轻人懂原理、会创新。”他常说。
从当年跟着师傅学技术的青涩小伙,到如今带着“中国设备”闯世界的企业家,唐志勇用二十余年时间证明,创新能让“中国制造”长出“硬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