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澄蓉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市综合执法局获悉,2024年度全省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结果公布,平湖获评优秀县(市、区),至此我市已连续4年、先后5次获此殊荣。
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先试城市之一,我市2017年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几年持续攻坚推进,全市人均生活垃圾量“零增长”,处理“零填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2024年底,我市分类处理率达91.74%,回收利用率达68.86%。
去年,我市围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绿色低碳”的目标要求,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其中,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5个、示范村20个、示范片区1个,实现各创建单元全部达到创建标准;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总量控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5%;完成318家非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集置点密闭化改造任务,并实行“公交化”定时定点上门收运;居民小区全面实施“桶换桶”收运模式。
去年的成绩单上,哪一笔最亮眼?在市综合执法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组工作人员夏敏莉看来,我市先行先试的分类投放设施智能化改造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减轻专职劝导工作强度、优化管理成本,去年全省开始推动垃圾分类投放领域的机器换人工作。”夏敏莉介绍,而早在2023年,我市就率先尝试,到去年年底,已实现105个小区、193个投放站智能化提升改造。
钟埭街道解放丽都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已完成智能化改造,记者在现场看到,“隐藏”在垃圾站每个投放口内的智能系统由一个料斗、一条传输带、一排垃圾桶以及一套感应设备组成。居民通过刷二维码或者刷脸打开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的投放门,直接将垃圾包放入料斗内。料斗会将垃圾运送到离门最远的垃圾桶内,监测到最远的桶满以后,再依次向前一个桶内投放。专职劝导员只需及时更换空桶,检查是否误投即可。“去年年底,钟埭街道实现了170多个分类投放站智能化改造全覆盖。”钟埭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市政环卫工作的工作人员朱耀说,这一改变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原有的垃圾分类劝导员队伍“瘦身”了31%。
在垃圾源头减量方面,我市也开展了有效探索。在倡导“光盘行动”方面,我市积极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推行智慧预约计量点菜模式,推行小份菜,还向餐饮单位、各类单位食堂发放《反对餐饮浪费》宣传海报及桌贴2.2万余张。瞄准垃圾量较大的快递行业推进回收工作,先后与全市172个寄递企业处理场所、末端网点签订《平湖市邮政快递企业绿色发展工作承诺书》,实现营业网点设置垃圾回收装置全覆盖。
“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明显提升,小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反映普遍向好。”夏敏莉说,今年,我市还将在提升居民分类意识、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方面做好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