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记忆中的农村水车棚

■ 陈正其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平湖农村历史上星罗棋布的水车棚可能一点印象也没有,但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对农村的水车棚还是有一点情结的。因为历史上星罗棋布的水车棚一直是平湖农村农田灌溉的主要设施。

平湖属于江南水乡,平湖农村大部分地区历史上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而水稻作物的用水需求量也大,平湖水乡虽然河流纵横,但河流都低于农田三五公尺,所以水稻用水自古都是用水车从河道里向上引水灌溉的。这个用水车从河道中向上引水灌溉的方法,据传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东汉时期,就有关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记载。平湖农村在解放前至解放初,农田灌溉就一直沿用牛力驱动的水车灌溉。由于牛力驱动的水车灌溉需要一定的安全环境,因而水车棚就成了水车灌溉必备的配套设施。虽然牛力驱动的水车灌溉效率不高,但是在过去只要耕种农田五六亩以上的农户都千方百计拥有一套牛力驱动的水车,并建有水车棚,这种水车棚都建在河边,一个水车棚占地面积在七八十个平方,圆形,类似蒙古包,四面透风,车棚配套有上车、下车、地轴、绵钮、车钵头、升降水车装置等。水车灌溉时,靠耕牛牵动上车,由绵钮带动地轴,再由地轴上车钵头带动下车的连头,连头上装有车戽板,连头和车戽板在车水槽底将河里的水不断刮入车槽内运水至车槽上口,再由车槽口流入沟渠再到农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农村基本上每两三户农民就有一套牛力驱动的水车,每十亩左右农田就有一个水车棚,我老家的山徐浜二十来户人家约一百四十亩农田,沿山徐浜河道就建有十五个水车棚,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来形容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水车棚是十分贴切的。

其实,在我的印象中,农村的水车棚在为水车灌溉提供安全环境的同时,还有许多其他功能。

农村的水车棚还是农民歇息的一个好地方,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一般农民都有中午歇息的习惯,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住房条件差,夏天中午歇息最好的地方就是水车棚,用农民习惯的讲法叫“困车棚”,因为水车棚一则靠河边,二则四面通风,睡在水车棚里,不论是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只要有风总会吹得上,再加上水车棚里的上车是圆形的,人正好弓型睡在上面也是蛮舒适的,“困车棚”的人们享受着从河面上吹来的,带着一阵阵凉意的大自然微微细风,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大人喜欢在水车棚休息,小孩子则喜欢在水车棚玩耍。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可玩,就约了三五个小伙伴去水车棚玩“盘水车”,所谓“盘水车”就是人坐在水车棚的上车上,用脚蹬动上车,推动上车转动,带动下车的连头和车戽板将河里的水引上到沟渠里。当小孩子们看到上车转动,下车的水哗哗地流到沟渠时,都会越玩越有劲。但大人们是不允许小孩子玩这种“盘水车”的,怕小孩子损坏水车,一旦被大人发现,就会被大骂一顿,这时小孩子们只得四散逃跑,但过后几个小伙伴还会偷偷地去另一个水车棚玩“盘水车”。如今,想起儿时这种有趣的“盘水车”还真有点留恋。

农村的水车棚还成为农民在农田劳动时,遇到天气突然变化时的避险场所。我清楚记得1964年夏天的一天,我们生产队的农民正在离家一公里多的农田里劳作,突然天气出现了大风加暴雨,那时要跑回家躲避风雨已经来不及了,好在几个水车棚就在百米之内,大家一个冲刺就跑到水车棚里躲过了这场风雨。其实,类似到水车棚躲避风雨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农民在远田头劳动时一遇到天气变化都会说去水车棚避一避。

农业是“露天工厂”,一切农作物都在露天,以前农民种西瓜为了防止偷瓜,晚上就要望西瓜,而水车棚里就成了晚上望瓜人值班的地方,望瓜人带着两条长凳,一张竹垫,一顶蚊帐,就在车棚里搭起了一个临时的简易望瓜值班休息室。

有的水车棚建造在大沿路,也方便过路人走累后在水车棚里歇歇脚。在记忆中,有一次到水车棚歇脚的事,让我印象深刻。1962年6月,我们几个从平湖中学放暑假回家的孩子,背着棉被和生活用品,从平湖出东门走到陈隍村(现钟埭街道大力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都想找个地方歇一歇,刚巧陈隍村大沿路口有个水车棚,我们就在那里歇脚休息,水车棚里的上车就是现成的椅子,我们放下背包,坐在水车棚的上车上,享受着车棚外四面八方吹来的阵阵凉风,就像坐在凉亭里休息一样,水车棚其实也是一个田野里的凉亭。

解放后,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农民单家独户的水车棚也成了互助组合作社的公共财产,随后又成立了人民公社,农业生产逐渐向机械化发展,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慢慢有了抽水机和电力灌溉站,农村水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农村的水车棚也逐渐被拆除。

2025-04-14 ■ 陈正其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3314.html 1 3 记忆中的农村水车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