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平湖古代书院开启文运昌盛之路

■ 陆爱斌

三、平湖古代书院开启文运昌盛的帷幕

一、古代书院的大致脉络

书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以书为媒介,开展教书、藏书、讲书、著书、刻书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书院始于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发展,书院遍布全国各地。近代以来,洋务运动、新学、西学的改良加盟,书院逐渐走向衰落。1901年光绪皇帝下诏,将全国书院改为学堂,从此开启教育向现代化转变的序幕。

书院有官办也有私办,从一般意义来说,书院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私学。一般私塾、社学、义学属于启蒙教育或初等教育。书院基本上属于更高一级的教育,书院以讲学、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同时,收集整理文献、收藏图书、刻板图书等重要工作。唐朝出现的私人书院,大多数为一些退避、隐退的儒家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书院的扩展,形成了“崇圣崇道、兼容并蓄、独立自由”的书院精神,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宋室南渡,历史进入南宋时期,书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时,书院建筑格局大体一致:“书院之制,前为燕居,直以杏坛,旁为堂,左先贤祠,祠后为直舍,缭斋以庑,不侈不隘。”再次,书院职事明确,书院设山长,下设堂长、司书、司录、斋长等。元代是书院的繁荣时代,历史上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元统一全国后,为了利用汉族较先进的文化,也为了缓解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推进程朱理学与书院教育的结合。清代嘉兴著名学者朱彝尊的《日下旧闻》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

明、清书院有盛有衰,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的书院,多半为准备科举的场所。书院设山长(乾隆时曾称院长)、主讲,由学者、名流出任。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为主,旁及史书诗文,写作以八股文为主,兼及诗词格律。课程分正课、附课,每课又分生童两级。书院重在考课,分官课、院课。书院经费主要来自个人捐赠之学田或银两,也有朝廷下拨,鼓励书院教育。

二、平湖古代书院的绵延

平湖境内先后设书院11所(元代l所、明代3所、清代7所),这11所书院创办时间相对延续比较长,有一定的影响力,且有著名人士主持书院讲学。但不列入的书院,还有几所,如玄都书院,是当湖义门吴氏吴瑱、吴镇创办,主要讲学易数性命之学,学习内容单调、学员要求高,是小范围的书院。所以,这类书院没有列入其中。这11所书院涉及元、明、清三代。迄兴新学前夕(1901),县内有书院3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陆续改为小学堂。

平湖古代书院从创办者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办书院、一类是公办书院。

(一)平湖古代私办书院

平湖古代私办书院,起于靖献书院,原为陆正私塾,元泰定间(1324-1328),由陆正门人改为书院,以祀陆正,设在乍浦陈山,这是平湖境内第一座书院,也是影响比较深远的一座书院。

陆正,唐宰相陆贽十七世孙。初名唐辅,字正甫,号率斋,世居广陈。宋亡更今名,字行正,与从父伯灵公皆隐。宋景定二年(1261)生,元泰定元年(1324)卒,寿六十三,葬平湖广陈西北一里之剑字圩,距丹阳公墓五十步。

陆正,为平湖靖献支始祖,在明清两朝是平湖境内著名的文化型望族。先后涌现出21位进士,其中有2位是武进士。陆淞祖孙三代就呈现出一门七进士的显赫门庭。至明、清时期,平湖私办书院大多是平湖望族陆氏的私办书院。

介庵书院,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江总督胡宗宪为都督陆松(字介庵)建,院址在平湖县城东南案山。陆松是陆正的六世孙,陆松在本乡以小本生意为业,后与妻子流离湖广安陆,安陆本兴献王封地,兴献王中年始生嘉靖帝,乳妇乳之即哭不止,后中官招松妻为奶妈,方才止哭。嘉靖幼小常以炳为马,骑之嬉戏。武宗无嗣驾崩,以嘉靖为帝,陆松家也因此而贵。松妻卒后,嘉靖追念乳娘之功,诏令于嘉兴府府治之西建庙祀之,人呼乳娘庙。陆松后来官至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卫事,桧(陆松弟)为锦衣卫佥事。松卒后葬于乍浦。

一个总督为一个都督建一个书院,实属罕见。陆松儿子陆炳,字文明,嘉靖十一年(1532)武进士,授锦衣卫副千户,陆松卒,陆炳袭指挥佥事。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南巡,晚上行宫失火,陆炳从火堆中背出世宗,由于陆炳有救驾之功,世宗更加宠幸陆炳。后升至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掌锦衣卫。陆炳骤贵,权倾朝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卒,赠忠诚伯,谥武惠。胡宗宪由于陆炳这层关系,才有了为陆炳父亲陆松建介庵书院,以视示好。

天心书院,是陆正的八世孙陆光宅在平湖旧埭创建的一座书院。陆光宅,字与中,隆庆庚午(1570)举人。少慕阳明之学,辟天心精舍,集名士讲究师门宗说。陆光宅性好施,赈人厄困而自食脱粟、衣布素。临殁,书“无极太极”四字。王龙溪曰:“与中之学以仁为本,而又彻禅宗,故至性不乱云。”陆光宅为王阳明的弟子,为弘扬阳明心学不遗余力,学生众多,影响深远。

尔安书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御史陆陇其辞官归田后在家乡泖口设立的书院,院址在顾书堵东(今新埭镇泖河村,在陆稼书墓地东)。陆陇其,字稼书,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江南嘉定、河北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享有“天下第一清廉”“理学第一人”“传道重镇”等称号,清本朝第一位入祀孔庙的人。平湖靖献支陆正十三世孙,出生在新埭泖口,堂号“三鱼堂”。所以,陆陇其的著作后汇编为《三鱼堂文集》。尔安书院主要传播宋明理学思想,有一大批追随者,上至朝廷大员,下至黎民百姓。

(二)平湖古代公办书院

平湖公办书院始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崇文书院》。明嘉靖三十五年,由知县陈一谦创设,院址在县城内南门报功祠(原平湖县人民政府)。清雍正元年(1723),移址德藏寺大殿后,由监生刘并佳等捐建,改名风溪书院。乾隆五年(1740),复旧名。乾隆十五年,拆料移建县丞署,书院即废。

知县陈一谦,字文峰,广西郁林人,进士,嘉靖三十五年任平湖知县。在平湖担任知县期间,主持堆建大瀛洲,为九龙配戏珠,并修建两层亭台一座,名为“戏珠楼”。

吕公书院,清康熙三十一至三十四年间(1692-1695),知县吕犹龙建,院址在县城南门外。旋改吕公祠,后为梵香庵。吕犹龙,字尔霖,号雨村,奉天(今辽宁省)正红旗人,监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平湖知县。初到平湖正逢春荒,他着力安抚救灾,使平湖老百姓度过灾荒。他在任内处事公正,清正廉洁,深得平湖百姓爱戴。吕犹龙担任平湖知县四年,劝农作、询民情,禁说情,抑强暴,缓催科,修城桓,建桥梁(吕公桥)等。政绩颇多,平湖百姓皆得其福。他调任福建盐运使后,曾途经平湖,百姓夹道相迎。吕犹龙,于1718年担任福建巡抚,从事福建军政事务,二品大员。康熙六十一年,任浙江巡抚。

观海书院,清乾隆四年(1739),乍浦海防同知林绪光集资创建,初名九峰书院,院址在乍浦南门内城隍弄西首(今杨家池旁),有房屋8间。聘进士陆培(平湖陆氏灵溪支)为首任山长。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董钧改名为观海书院。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刘雁题重建院舍,由监生朱锡祚、刘钦文捐资。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王凤生倡捐,改平屋为楼房。咸丰中,分观海、九峰两院,俱毁于兵燹。后九峰书院借广仁堂复课,旋停,观海书院又购民宅复课。光绪十五年(1889),里人徐胜昌倡捐,在南门内旧址重建院舍。乾隆三十八年,士绅捐银600两,岁生息为山长薪金。四十二年,邑人梅世贤、徐兆麟、朱珩捐田18亩零。同治中,邑人陈佩璲等捐田地350亩,又举人张天翔等捐田若干亩(未开报圩号田亩分)。至清末,书院有学田265亩零,合租米274石零,为诸生津贴及办学经费。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书院为乍浦学堂。

当湖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知县阎公铣倡议,监生张嵘捐建,计有讲舍、书室、厨房等16间,院址在平湖县城南门内陆清献祠后(原平湖县人民政府旧址)。张嵘又捐银1000两,岁生息100两为山长薪金。乾隆五十年,知县王恒倡捐,邑人戈宏相、沈炳、徐镜等合力捐银重修并添建楼房5间,共用银900两。乾隆五十四年,监生张诚独捐田、地、荡166亩余,合租米170石。从此,书院肄业诸生始有学习津贴。五十七年以后,书院司岁屈何炯等续置田61亩余,合租米66石余。同治四年(1865),张马氏捐田45亩余,合租米45石,又江裕昌断捐田25亩余,合租米26石。光绪四年(1878)知县彭润章捐田21亩余,合租米21石。至光绪十二年,书院共有学田319亩余,合租米329石,作办学经费。光绪《平湖县志》载:当湖书院“会讲有堂,退息有室,庖湢(厨房和浴室)器用,罔(没有)不毕备”。每年正月,知县甄别一次,取定正课生、童按月分给学习津贴。书院原定正课肄业生员20名、童生30名、附课生、童若干名。朔望两课。道光时,增正科生员10名,附课生、童各10名。光绪时,按月三课,以三为期。上旬官课,由县奖赏,中旬、下旬院课,由司岁分给礼券。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刘肇绅捐置《大学衍义》《四书大全》《四书汇参》《十三经注疏》《佩文韵府》《通考》《通典》《通志》共八种。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为当湖小学堂。

芦川书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县王恒创立,始设新仓镇东市武圣殿西。初为义学,后改书院。咸丰末,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廪生徐步瀛捐资并觅白漾东侧(今新仓中心小学)重建芦川书院,计有楼房5间,东西厢房2间,厨房3间。知县明德倡捐,徐步瀛又捐田153亩,并与举人马承昭等劝捐田336亩。士绅钱鹿宾断捐田、地、荡201亩余。至光绪十二年,书院有学田697亩余,合租米580石,为诸生学习津贴及办学经费。

同治间,举人柯汝霖归里后主持书院。知县姚光宇《芦川书院记略》载:“讲肄有所,修脯有资,膏火有额,校课有程,出纳钩稽,规制秩秩……科名甚盛”。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为芦川公学,同年,更名芦川两等小学堂。

新溪书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县王恒捐设,初为义学,后改书院。院址在新带(今新埭镇)北栅桥西,仅有基地,未构屋宇,借同善堂授课。道光甲辰举人顾广伦主讲书院。光绪六年(1880),沈玉书、蒋晓楼捐田13亩零,郭照林捐田4亩零,共合租米17石余,作诸生膏火。后书院停办。

瀛洲书院,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吴佑孙、士绅朱之榛各倡捐1000银元创办,院址在县城外小瀛洲(今俗称小湖墩)。举人叶存养监院事。瀛洲书院专课策论诗赋。

平湖建县较晚,明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析出东北境的武原、齐景、大易、华亭四乡组建而成,但明清两代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在嘉兴府七邑中科教最盛,人文蔚起。明末清初乍浦名士李天植有言:“当湖自宣德分邑以来,鹉水东汇,龙峰远映,于是人文杰出,甲于诸邑”。

由于书院的兴起,平湖耕读传家、诗书继长蔚然成风。自明宣德五年(1430)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据不完全统计,平湖考取举人668人,进士及第221人,其中,榜眼三名,探花七名。在这些平湖俊秀中,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文艺才俊,相继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平湖清官群体”“平湖御史群体”“平湖诗词群体”等,形成了厚重的“平湖报本文化”,为平湖这座江南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人文渊薮底气。

无论是官办还是私办的书院都在为教化乡里默默奉献着光和热。嘉兴最早的书院是南宋时设立于嘉兴府城的宣公书院,元明清三代相继发展,明代全嘉兴府有书院15所,平湖占4所,为七邑之最。清代全嘉兴府共有书院25所,平湖占9所,仍为七邑之最。这些书院还为平湖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不断立德、立功、立言,以文相亲、以文会友、以文相竟,纷纷著书立说。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宣德五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平湖地域文化人士撰写、编著的作品约1660部,平均每年3.45部。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大部文献有《檇李诗系》《续檇李诗系》《檇李文系》《当湖文系》《平湖经籍志》《三鱼堂文集》等。

明清平湖书院为嘉兴一郡之最,是平湖教育领域里最突出的亮点,更是平湖人崇尚教育,走向兴盛的明智之举。

2025-04-14 ■ 陆爱斌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3311.html 1 3 平湖古代书院开启文运昌盛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