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清明节

■ 张金生

清明节历史悠久,平湖民间有着“清明大过年”的说法,过清明非常隆重。在清明到来之际,各家各户的老人纷纷忙着剪黄纸、折元宝,远在他乡的子孙不忘回家祭祀祖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人家用金纸或锡箔折成“金元宝”或“银元宝”用于祭祖和祭墓。

清明是扫墓祭奠、怀念先人的节期,包括清明前十天和清明后十天,共计二十天。前十天中的第一天称为“起清”,当年有新亡人的家庭必须在“起清”这一天过清明,一般人家过清明可选择“起清”后的任何一天。民间有“清明夜化(纸钱)是金”“清明日化(纸钱)是银”之说,因此平湖人大都选择在清明夜这一天过清明。从前过清明,主要分为祭祖和祭墓两个内容。祭祖,俗称“请太太”。烧一桌菜,一般包含鸡、鸭、鱼、肉、青菜、竹笋、黄豆芽、豆腐干八样(不能用牛肉)。在前厅内放一张桌子,桌子中间放上饭菜、 青汁圆团,东、西、北三面通常根据太太人数整齐放置酒桌和筷子,南面摆上烛台。祭祖开始,点燃蜡烛,斟完第一遍酒后,把门拉开一条缝, 一边轻声说:“请自家太太、地祖太太、外家太太一起吃。”之后每隔十几分钟斟一遍酒,总共斟三遍。祭祖过程中,一家人按辈分膜拜先人,祈祷祖宗护佑,最后焚化折好的金元宝、银元宝、散黄纸。祭礼结束后,桌上的饭菜要在灶台放置片刻才可食用。

祭墓,也就是扫墓。一家老小来到墓地追忆先人,焚化元宝纸钱,为坟墓清除杂草,培上新土,然后行礼祭拜,做一番纪念活动,最后在墓碑上压一点散黄纸作为记号。媳妇待婆家和娘家都过好清明后,方可回娘家祭墓。当年有新亡人的家庭,小辈须穿白布衣上坟祭祀,做荤素八样菜肴,供上圆团、粽子,顶礼膜拜,再焚化元宝纸钱,最后在坟墓四周撒上米,把菜肴和圆团等都留于墓前,粽子挂在树上,意为“结缘”,即搞好邻里关系。还有一种情形是“上花坟”,出嫁女在娘家父(母)亡故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须在清明夜偕丈夫一同回娘家,由娘家人陪同祭墓。一般由女儿准备一道菜, 点燃蜡烛后,由女婿斟酒一盅,女儿将剪成条形的散黄纸压在坟头,俗称“挂牌”,酒三盟,吹灭蜡烛,将酒洒于坟前, 焚化散黄纸,陪同的娘家人对着坟地站立行拜祭礼,上坟完毕。

前面提到的青汁圆团,是从前平湖一带流行的清明祭祀糕点。青汁圆团简称青团,又名苦草头,意为吃过青汁圆团之后就要苦干一场了。过去制作青汁的原料,主要是马唐秆、蓬花头、天青地白等几种野草,现在这些野草少了,人们普遍用青菜叶或藤枝叶替代,依然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旧时大户人家的女子平时少有出门的机会,只有在扫墓之余伴以出游踏青。清代平湖人张云锦写道:“清明寒食话年年,争向东城放纸鸢。入夜红灯云雾里,数声花炮落遥天。”清明这天,平湖人还常常到东城外放风筝,认为放风筝可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也可以驱除晦气、带来好运。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又被赋予一层新的意义——缅怀革命先烈。各机关、单位、学校纷纷组织祭扫烈士墓,有的还在烈士墓前举行少先队员入队、共青团员入团以及共产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红色教育的丰富内涵。

2025-04-01 ■ 张金生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0499.html 1 3 清明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