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花开遍地尽黄金

■ 邓中肯

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平湖人谢璧城(笔名“阿乌”)在城隍弄里办了个报社,出了份小报,名为《金平湖》。为什么取这个名呢?因为当时“金平湖”这个名头是非常响亮的。关于“金平湖”之名来历的各种说法,最不靠谱的其实就是那个乾隆下江南,路经平湖,见菜花金黄,便赐名为“金平湖”;其次就是最广为人知的康熙皇帝之“美哉,金平湖”了:

相传高士奇在平湖去世后,康熙皇帝特派一名姓郎的钦差大臣专程来谕祭。时值油菜花盛开,高坟两边金黄一色,郎大人一开始还以为因高士奇名望大,为讲究排场而摆放的鲜花,后才得知这是平湖水乡的田园风光,感到万分惊奇,再登上报本塔放眼远眺,脱口吟道:“春风得意湖山美,花团锦簇尽黄金。”郎大人回京复旨,便把那两句诗写进了奏章,康熙皇帝阅后,慨然赞叹:“美哉,金平湖!”经皇帝金口一开,“金平湖”自然就名扬四海了。

当然,这不过是则民间传说罢了,不必当真。但是油菜花确是平湖春季最浪漫最吸睛的花朵,像一篇风光无限的抒情文章,在阳春三月的思绪里成片成片地鲜明起来,聆听着油菜花涨潮般地响起……

油菜是我国古老的油料栽培作物,夏代历书《夏小正》中就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据史料记载,油菜最早种植在胡、羌、陇、氐等地(即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一带),其后逐步在黄河流域发展,再后传播到长江流域一带广为种植,所以当时也被称为“胡菜”(平湖与此来历相同的还有“胡琴”“胡葱”“胡提篮”等叫法)。

油菜古称“菘”“芸薹”,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最先种植它是作为蔬菜食用,后发现其种子可榨油,于是将它驯化为两种:一种主要用来食用,称“菘”;另一种主要用来榨油,称“芸薹”,俗称“油菜”。实际上“菘”和“芸薹”都可食用,籽均可榨油,“初作蔬菜食用,公元7世纪起,用其籽榨油,油蔬兼用”。唐显庆四年(659)唐高宗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政府药典《唐本草》,中有记载:“芸薹,寒菜,胡菜,主治风游丹肿、乳痈。”

南北朝时的平湖之地已遍植芸薹,成为一种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与黄河流域的春油菜不同,本地属长江下游区域的冬油菜区,故为“春花”(麦子、花草、蚕豆、油菜等春季开花的作物)之一。从南宋开始已经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与大小麦、红花草同季,并发展与水稻或棉花轮作。早在明代就已发明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解决了油菜与水稻轮作换茬季节紧张的矛盾。

1965年以前,本土主要种植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白菜型的品种众多,主要有灯笼种、盘萁种、络帚种、高萁种、半高萁、关节种、姜黄种等。而芥菜型的油菜,本地主要是用来做茴菜和霉干菜。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种子可供药用,具有化痰平喘、消肿止痛的功效。芥菜籽磨成粉就是黄芥末,比日本料理中用山葵根所制成的芥末要更辛辣一些。

平湖的油菜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民国时期的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民国二十一年(1932),总产67.2万担,约占全省年总产的四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后,油菜籽产量不高,亩产在30公斤上下。1988年,亩产达到159公斤,总产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2.36倍,平均年增长率3.1%。1999年,黄姑镇油菜籽亩产达到196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1965年,引进“甘蓝型胜利”油菜品种(由白菜型与甘蓝型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产量明显提高,本地白菜型土种油菜逐渐被淘汰。后又引进“胜利青梗”油菜,产量更高,逐渐取代了“甘蓝型胜利”油菜。

油菜一般从9月下旬至10月初落籽播种(白菜型品种在10月中旬),即在秋分时节播种育秧,不能迟于寒露节气,故有俗话说:“若要菜秧大,勿等寒露过。”按每亩播籽0.5—0.6公斤,利用河边港地或棉田套播,施上基肥,用细泥或水草柴屑覆盖。

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移栽,移栽时要求长6叶、高6寸、茎粗6毫米,称为“‘三六’壮秧”。农谚云:“菜秧大,省浇污。”菜秧粗壮可省去几次施肥。

旧时移栽一般都要翻耕、筑坽、出沟,然后用“碓池”(即直柄石杵,一种木石专用农具)打潭,用“菜沉”(也称“插沉”)将菜秧扦插潭中,裹以细土加人粪、磷肥拌匀的“灰泥”压根,随浇清水粪活棵,行间铺畜肥,撬沟泥盖上。种菜时不能密植,必须稀植,即所谓“若要油,菜楞头里睏只牛”。操作也有严格要求,所谓“打潭勿打漏风潭,种菜勿种摇铃菜”,即打潭要圆整无漏洞,否则容易流失肥料;菜根要压紧,否则不利于生根发棵。

八十年代开始推行“免耕法”——只开沟,不翻耕,省去了劳作上的好多麻烦和辛苦。但对施肥依旧非常重视,农谚说“麦浇芽,菜浇花”,所以开春后施追肥非常要紧,在初春施蕾苔肥,初花前施苔花肥。在油菜生长过程中,还要摘掉分杈旁枝,枝干切忌长成“两分杈一朵花”形状,这样产量很低,即所谓“着地两桠杈,当头一朵花,收收一蚌壳”。“一蚌壳”,形容数量像一爿蚌壳盛放得那么少。

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意思是说,油菜应在八成熟时收割,待到十成熟时收割就会因漏粒而造成损失。传统收获多为直接脱粒,后则普遍采用“叠堆”,待夏收夏种结束后翻堆脱粒。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油菜收购政策的取消,农民种植油菜的收益也在不断降低,种植意愿也在逐年下降。春光明媚时那种成片成片的大范围菜花放黄的景象,至今已不再。

在春季爆蕾开花之前,菜蔬都会萌蘖分杈。油菜、油白菜、青头菜等所葆出来的嫩枝头,统称“菜心”。素炒菜心色泽鲜嫩诱人,虽然做法简单,但是味道极好。哪怕煮成菜心饭,吃起来柔嫩浑厚,如果拌上熟猪油,更是口感肥美。

菜心多了,一时吃不了,就可以腌起来。腌菜心分为两种——揢菜心和茴菜心。揢菜心,不需要脱水,将菜心用盐捏透,然后用酱或酱油浸渍,加上自己喜欢的调料,在较短时间内即可食用,制作方便,口味新鲜,脆爽鲜嫩。茴菜心,先要晾晒脱水,但不能完全晒干,然后反复揉捏(数量多的就用脚踏),再浸渍,装入甏(小口的陶瓮)里,挤紧,密封,倒置。储放一段时间,再开甏食用。茴过的菜心,颜色发黄的为上品。

油炖菜心,绝对是一道酸爽可口、十分下饭的佳肴。而菜翻水面筋、咸菜塌饼之所以让你心心所念,其奥秘就在于它们的馅——茴菜心,色泽金黄,软糯适意,散发着诱人的农家味道,诱惑着吃货的贪婪味蕾。

油菜花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一直到5月,油菜花都能做到稳定输出花蜜。因此,菜花蜜成为我国的最稳产的蜜种。菜花蜜呈浅琥珀色,具有油菜花的香气,味道甜润。油菜花蜂王浆、油菜花牌蜂蜜,都是由平湖王浆高产意蜂采集油菜花蕊天然酿成,闻名遐迩。

11世纪北宋药物学家苏颂的《图经本草》说油菜:“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亦肥。”这说明菜籽油的多种用途——食用、灯油、头油,菜饼还可以养猪,作肥料。

油菜本身不发油,而是嫩苗会长成青青的油菜,青青的油菜会绽放出黄黄的油菜花,黄黄的油菜花肯结出黑亮的油菜籽,黑亮的油菜籽能榨出喷喷香的菜油,喷喷香的菜油就炒出各种美味的“咸酸”。它和大豆、向日葵、花生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

乾隆皇帝写过一首名为《油菜花》的七言律诗:“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此诗写是写得一般般,却道出了油菜榨油这个巨大的民生功劳。宣统年间,本邑文人周光瑞在《盐溪渔唱》是这样咏唱油菜的:

芸薹花发遍东乡,一棹盐溪十里黄。

四月农家收菜籽,油车头上粜油坊。

昔时阳春三月,整个东乡乃至平湖,放眼就是蜡黄一片;也别说是“十里黄”,田野里到处“黄金铺地”,实为江南一大胜景。但对乡人来说,更胜的便是“四月农家收菜籽”,当月就能“粜油坊”了。所以,油菜对人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能将菜籽榨成油的油车,在乡人眼里,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就经常挂在嘴上。

油车所在的地方,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地名,作为重要生活必需品生产地的记忆标识。所以“油车港”“油车头”“北油车”“油车宅基”“油车浜”“油车桥”等到处可见。可见,在未有机械化之前,靠人力或畜力运转的油车,随处可见,只不过存有油车车体大小、油坊规模巨微的区别而已。当然,并不是置有油车的地方就一定能形成集市的。这要看此地的水路交通方便不方便,周边的人气旺不旺,甚至关系到油坊老板的人缘、菜籽的出油率以及榨油的品质,当然还跟油坊的规模也有关联。

俗话说:“小满发三车。”这是对江南地区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三车,指水车、丝车、油车。油菜籽成熟,割收回来送至油坊,启动油车榨油。动油车前,先要“收籽”和“净籽”,这是加工前的环节。“收籽”,由经验丰富的老油工用简便易行的自制工具,验收菜籽的干湿程度,挑选上等的菜籽;然后将菜籽晒干,通过“风车”(特制的木式风扇)“净籽”,除尽杂质。

欲将菜籽榨成食用菜油,须经五大步,30多道纯手工工序。有几道工序非常关键,需要油工凭经验与悟性才能准确把握,所以有“油坊满师七十年”一说,虽说有点夸张,但确是所有手艺中学习时间最长的。油坊榨油过程大体分为五步:第一步是炒菜籽,将干净的菜籽入锅,不停翻动,准确把握火候及时起锅;第二步是碾籽,碾碎炒过的菜籽,并作为第一次出油;第三步是蒸料制饼,碾碎的熟菜籽料,经过高温蒸,再做成直径约1.5尺的饼;第四步是初压成型,做成的饼放在小木榨上撞,一般以15至20块为一榨,经过初榨,使料饼成型;第五步是“上大榨”出油,将小木榨成型的料饼,放入大榨内,榨工以“枕木秋千锤”撞击榨尖,直至料饼内油汁榨尽。

宋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详细总结了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经验和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炒菜籽要选用“平底锅深六寸者,投籽仁于内,翻拌最勤”。怎样才能提高菜籽的出油率呢?“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宋应星还指出,菜籽油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在当时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30公斤。“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但隔年的菜籽出油率显著下降。

平湖旧时的古法油车榨油与此大致相同。开榨前先要“炒籽”,将菜籽放入大铁锅中匀火炒熟。火候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菜油的质量和出油率;接着是“碾籽”(又叫榨籽),将炒熟的菜籽碾碎,再将碾碎的菜籽倒入直径60厘米,铺有干净稻草的铁箍里,师傅脚穿草鞋,用双脚由外向内左右一拂一踏,一只裹着稻草的油饼便形成了,这便是常说的“踩饼”,做一块油饼往往要弯腰六七次;然后是“压饼”和“码饼”,将成型的油饼叠放着压实,竖着排在木榨中,加紧,两头再加上木塞,木榨下是盛放菜油的器具。这种传统的榨油方法,大多靠人力来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打撞时,三人一起,三打“咚”“咚”“咚”,一咚一身汗,十分费力。第一道做完后,还要把饼拿下来拆开,拆了之后再锤,锤了之后再拿碾子碾,碾细了再来做第二道……

木榨,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工艺。榨体由长一丈五、断面1.5尺的四根整木料(需选用陈年质实的檀木),经木工制作而成。在四根整木横梁中间,留一圆断面空间,直径为1.5尺,放入待榨饼块。榨尖一头大一头小,但制作有技巧。榨锤是一根长丈八、直径7寸的枕木,亦需檀木,榨头加铁索,足百余公斤,吊在五米高的悬挂点上,也可称为“枕木秋千锤”。

最具观赏性的工序就是“榨油”了,当惯性使木锤从高处俯冲而下,“砰”的一声,准确无误地击在木塞上,压力之大,黄澄澄的油就慢慢从油饼中溢出,流入器皿。这是技巧和力量的统一。屋顶瓦缝里透下的缕缕光束射在榨油师傅油光发亮的身上,更显现出榨油师傅的阳刚之气。

你可以想象,当年油车头油坊榨油时的动人景象和弥漫着的阵阵油香味。现在八九十岁的乡人仍然记得自己幼年去油坊白相,看师傅赤膊榨油加敲檀木塞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平湖一带的油车用到六十年代初,然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6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了木制榨油机。

2025-04-01 ■ 邓中肯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0496.html 1 3 花开遍地尽黄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