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总是充满波折。一场企事业单位的改制,让吴勤飞的育种之路差点止步。2004年,西瓜豆类研究所缩减机构,仅保留了“西瓜豆类研究所新技术服务部”。又过了几年,服务部也走到了“末路”。那时候,最让吴勤飞失落的,不是失业,而是“一身武功尽废”的无奈。
今后该何去何从?各种“出路”在脑海中百转千回,万般不舍之下,吴勤飞选择做个“民间育种人”。
于是,他在当时的当湖街道长胜村租下了半亩地,搭起了一个30米长的毛竹大棚,在这里继续未尽的“梦想”。手里的种质材料成了他的“宝贝”,杂交分离、提纯复壮……一个人守着一个瓜棚,一季复一季的实验,反复经历失败,又无数次从头再来。
育种是一项技术活,同时还需要几分幸运。品种的碰撞、基因的排列,纷繁复杂的生物学变量,让优质新品种的出现成为随机概率事件,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时间成本的投入。
然而,孤身一人的坚持,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为了支撑育种事业,他用自己擅长的英语,给孩子补习、当兼职翻译赚取收入,养活自己,也养活这些“种子”。
如果见过那时候的吴勤飞,你一定会看到这样一幅“混搭”的画面:“美国之音”的纯正美式英语在闷热的毛竹大棚里缓缓而出,吴勤飞在泥地里埋头育种,一个民间育种人的生计和未来在这一刻温暖重叠。
越努力越幸运。虽然忙碌,但吴勤飞始终坚持“育种就是多出去看,从田间选择最优良个体”。因此,那些年,吴勤飞一有空就习惯去瓜田里走一走。正是这样无数次的索骥,让吴勤飞“偶遇”了天露1号、2号的母本材料。
“惊艳!”吴勤飞回忆,当时正值40度的高温,瓜农地里的其他西瓜植株都“耷拉”着叶子,蔫蔫的,唯有这一株,叶子舒展、藤茎直挺,所结的西瓜圆润饱满、皮纹清晰。那一刻他欣喜若狂,“心跳都加快了,感觉能孕育新品种。”吴勤飞立刻向瓜农买回了这一个西瓜。
从这只瓜中,吴勤飞取了300粒种子。果不其然,通过杂交培育,杂交一代表现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皮纹为花皮和网纹的两种瓜形,他分别命名为“早佳花”“早佳白”。
通过十代自交提纯,吴勤飞锁定了“早佳花”做母本,将原有的材料“W68”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十代自交意味着要把“播种、授粉、培育、结果、选择优良个体并取出种子”这一过程重复十遍。按每年两季来算,西瓜新品种完成培育及区域性试验等环节,最少也要10年时间。含有“早佳花”基因的西瓜新品种在2010年性能稳定下来,成为吴勤飞首个成功培育的品种。
在申报新品种时,吴勤飞将这款西瓜命名为“天露1号”,因为在他的心中,这款西瓜就如天之甘露一般,润泽人们的味蕾,浇灌农户的瓜田,是瓜农致富的源泉。
随着天露系列问世,吴勤飞的育种事业有了起色,2013年7月“平湖市天露西瓜研究所”挂牌、2014年“平湖天露”商标注册成功……民间育种人,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