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一定要把品种权牢牢抓在手里”

“这是天露彩虹,它的瓜瓤像彩虹一样,特别漂亮。”“旁边种的是马铃1号,这个品种是我改良过的,口感比百年前的瓜更好。”……虽已年过六旬,头发也已发白,但是走在瓜田里,吴勤飞依然健步如飞,说起自己培育的西瓜,骄傲且自信。

为这份从容,吴勤飞用了近半个世纪。

1982年8月,吴勤飞从嘉兴农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平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平湖县西瓜豆类研究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种植的西瓜品种大多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吴勤飞回忆道。但平湖却是有着辉煌西瓜种植史的“瓜乡”,明朝嘉靖年间,平湖西瓜被列为皇室贡品;上世纪初,平湖马铃瓜盛销沪杭乃至东南亚等国,被誉为“江南第一瓜”。

当时的吴勤飞二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作为专攻植物栽培、遗传育种的“科班生”,他深知种业发展的重要性,在那时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西瓜品种权牢牢抓在手里”。

1985年,踌躇满志的吴勤飞被编入了西瓜组,负责生产、培育新品种。那一年,平湖研发的“平优1号”试种成功,面临着大量的种植需求。当年11月,他带着“平优1号”的亲本材料,前往海南三亚育种,这是平湖首次进行西瓜南繁育种。海南的太阳很烈、温度很高,吴勤飞每天往地里跑,晒得黢黑,但成果颇丰。“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要关注好种子培育的各个阶段,要耐心更要细心。”吴勤飞说,在专业知识的加持下,三个月的育种过程很顺利,他带回的种子成功保障了第二年春天的市场需求。

但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对吴勤飞来说,“危”反而是“机”,恰恰是西瓜品种优化升级的关键。1988年,吴勤飞再度踏上了南繁育种之路,此次要培育的是在各项评估中脱颖而出的平87-15号种子。他为“头号选手”平87-15号安排了1.5亩的种植面积,“顺带”育下了半亩的平87-14号。像第一次一样,满心期待着“丰收”。

但出乎意料的是,平87-15号的母本全部枯萎,而平87-14号却表现优秀。“在高温下,枯萎病等缺点就会暴露。”吴勤飞解释说。

任务失败了,是回去还是继续留下来?当时吴勤飞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一次育种无功而返也属正常,但我总想着再试一试吧,万一还有更优解。”就这样,吴勤飞留了下来,继续培育平87-14号种子。正是这一次的坚持,让平湖的西瓜市场有了十多年的本土种植优势,具有早熟、耐湿、抗病、大果、丰产等优良性状的平87-14号种子,成为了平湖历史上销量最好的品种。

2025-03-3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0174.html 1 3 “一定要把品种权牢牢抓在手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