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55年,认“准”一把秤

■记者 陶佳敏 通讯员 夏晓蕾

本报讯 从13岁开始学制秤,到如今,68岁的陈永和依旧与秤相伴。55年制秤、卖秤,陈永和最看中一个“准”字。

陈永和的秤店,藏在当湖街道洁芳小区。在这方不大的店铺里,陈永和总是端坐在桌前,戴着老花眼镜,手中稳稳地握着秤杆,借着洒下的阳光,小心翼翼地在秤杆上钻孔,一丝不苟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

走进“永和”秤店,陈旧的货架上,挂着一排大小不一、长短各异的木杆秤,每一把都光滑锃亮;窗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制秤的工具,大大小小的零件被整齐地放在桌边的抽屉里,每一层抽屉都标注着相应的名称。遇到有顾客前来取秤,陈永和便拿起砝码和秤砣,再次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才将秤交到客人手中。

“做秤,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准’字。只有把秤做得精准无误,我才能放心地交到顾客手里。”陈永和说。他这般严谨的态度,源自他的父亲。当年,陈永和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秤匠,13岁时,他便追随父亲,踏上学习制秤的道路。这个行当并不容易,从选材、制坯,到刨圆、定星,再到钉秤花、打磨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足的耐心和专注,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天。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到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劳作,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精细化的工作,不仅打磨了他的手艺,更磨炼了他的心性,而他心中那杆无形的“秤”,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成型。

后来,陈永和选择自主创业,开起了永和秤店。创业初期,生意冷清,前三天无人问津,直到第四天第一位顾客上门,他才稍稍松了口气。好在,他制作的杆秤质量过硬、称量精准、价格公道,很快便赢得了口碑,打开了销路。生意最好的时候,他每天起早贪黑制作两杆秤,刚挂出就被抢购一空。不仅附近的商贩和居民会来买秤,平湖其他镇街道的人也会专程前来挑选。

陈永和的秤店,不仅卖秤,还修秤。对于一些小毛病,他从不收费。他的真诚,让顾客打心底里感激,便送来苹果、青菜等表达谢意。在陈永和心中,诚信是经营之本,也是做人之道。一次,一个外地货郎悄悄询问能否制作假秤,得到了陈永和的一口否决。“开店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怎么能做坑蒙拐骗的事!”他坚定地说。在他看来,做人就如同制秤,一旦心思歪了,秤就再也准不了了。也正是这样的坚守,让陈永和心中的那杆“秤”越发分明。

如今,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制秤这门老手艺也逐渐被人遗忘。但这杆秤,却承载着陈永和五十五载光阴的坚守与执着。“虽然现在生意大不如前,来买秤的都是些老顾客,但只要大家有需要,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坚守下去,把每一杆秤都做到最好。这既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更是我始终坚守的初心。”陈永和说。

2025-03-2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39334.html 1 3 55年,认“准”一把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