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小麦新品种 孕育高产田

■记 者 张宇青

通讯员 郑凯欣

【“耕”新有道】在钟埭街道的得稻家庭农场,通过引进小麦新品种,提升了粮食产量,变革了传统种植方式。春耕“上新”,正唤醒田野无限活力。

【一线见闻】眼下正值小麦拔节孕穗关键期,也是培育壮秆大穗、促进穗足粒多的黄金阶段。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得稻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张良杰正操作着无人机为小麦喷洒高钾肥。“这些都是我去年引进的新品种——‘浙华1号’,经过一年小范围的试种,今年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00亩。”张良杰指着眼前的麦田向记者介绍说。

得稻家庭农场现有耕地2000余亩,今年新品种的种植就占了四成。而当谈及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原因,张良杰直言:“高产是关键!”作为省农科院专为长三角地区培育的新品种,“浙华1号”在本地适应性极强,张良杰去年试种了260亩,其百亩方最高亩产达551.16公斤,获得了2024年度浙江“农业之最”的荣誉。

“籽粒更饱满,产量自然更有保障。”张良杰说,小麦分蘖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种植传统品种,每18万株根本苗最多成穗约36万株,而“浙华1号”光常规成穗量就可达50万株至60万株,若当年气候条件适宜,甚至可能突破百万株。此外,新品种的“千粒重”表现同样亮眼,这是用于衡量种子的大小和饱满程度的参数,也是检验种子质量和预测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传统品种小麦千粒重为35克至40克,“浙华1号”则达到42克至45克。“去年是我市小麦连续第四个丰收年,今年看气候也很适合小麦生长,希望能达到亩产600公斤,刷新种植纪录。”张良杰信心满满地说。

新品种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提升,更是对传统种植观念的突破。“在种子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新品种的优势显而易见。”张良杰说。他从2020年开始尝试引入新品种,逐步替换传统低产品种,屡次刷新产量纪录。今年,除了“浙华1号”,他还试种了多个外地高产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其他地区表现优异,我想验证它们在平湖的适应性,为明年的种植计划探路。”张良杰说。

【记者感言】从“有什么种什么”的被动,到“要什么种什么”的主动,一粒种子的“进化”,让更多“浙华1号”在田野间生根抽穗,实现高产稳产。

2025-03-1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37162.html 1 3 小麦新品种 孕育高产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