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艳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个有趣的话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调侃的是“60”后“70”后囤购物袋、塑料盒,“80”后“90”后囤快递盒、奶茶袋这类囤积行为,每每清扫不知该扔该留。进入信息时代,“囤”的内容甚至不再局限于有形物品,人们开始热衷于收藏网络文章、帖子、长图、表情包等数字内容,虚耗大量手机内存。这种意识或许来源于国人勤俭节约、有备无患的美德,但当任其发展,生活中又并不确定何时才能派上用场,“囤”又何尝不是一种死循环。
实际上,这是一种提前焦虑的典型表现,也是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家陷入囤积的无限循环,无非出于不能浪费,或者将来会有用的考虑。特别是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伴随着热点的快速翻新,看到好的内容,下意识不是先看完,而是先点收藏,但事后真正点开收藏夹复盘的人实则寥寥。新闻中也不时看到,有人因为囤积物品无度,给家人邻里造成困扰的案例,甚至衍生出一种名为“囤积症”的心理疾病。这种忍不住要“留下”的行为,正面意义是对现代环保理念的拥护,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未雨绸缪。但负面后果是,一旦任由这种囤积行为过度发展,形式上的意义反而超越了实际的功能,并且给社会生活造成混乱和矛盾,那么所谓的“囤”也沦为了一种个人的心理安慰。
“囤积症”的案例或许极端,但类似的行为逻辑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发现问题和适度紧张本身是一种良性的提醒,但是当我们将大把的时间精力浪费在焦虑、担心和不安上时,何尝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特别是在还未产生问题前,就开始预设问题,甚至高估问题的困难程度。比如周末开始焦虑下周的会议发言,担心表现不佳或者遭到驳回;春节的前夕开始焦虑往返的交通,害怕买不到票或者被堵在高速等。而事实上,会议发言与春节回家是预定事实,无论焦虑还是不焦虑都要推进,那与其担心不如优化讲稿,提前规划路程。
中国有句古话:“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是事到临头总有办法,这是一种心态上的豁达,也是一种行动上的智慧。但凡遇到大事难事,与其踌躇不展浪费时间,不如让人生的航船始终向前,向前才能看清问题,向前才能探寻出路。对应到“提前焦虑”的症结上也是如此,当心中浮现预设问题的念头,不妨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何焦虑?怎样解决?何时行动?当理清心中答案,就不妨立刻行动,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体的人事物中去,积极争取最优的结果成效。
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当生活遇到艰难卡阻,请让行动优先于焦虑,用行动牢牢把握生活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