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阅读

通灵顽石:谈贾宝玉的灵性本质与生命困境

王正康

在大观园雕梁画栋的阴影里,在金陵十二钗的脂粉香气中,贾宝玉始终像一块未被世俗雕琢的璞玉,以惊人的灵性之光穿透封建礼教的迷雾。这个衔玉而诞的贵公子,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也非单纯的叛逆者,而是一个用生命实践着灵性觉醒的悟道者。曹雪芹以“通灵宝玉”为隐喻,在贾宝玉身上构建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精神世界:他的灵性既是对现世秩序的超越,又是对生命本质的参悟;既是精神自由的象征,又是宿命悲剧的载体。

一、灵性觉醒:对现世秩序的反叛与超越

贾宝玉的灵性首先表现为对封建伦理的天然排斥。在抓周礼上,这个尚未知事的孩童便本能地抓取脂粉钗环,这种出自天性的选择已然昭示其精神世界的独特取向。他视科举功名为“禄蠹”,将仕途经济斥为“混账话”,这种价值观的倒置并非少年意气,而是源自灵魂深处对生命本真的守护。当薛宝钗劝他留心“经济仕途”时,他的拂袖而去,恰似禅宗公案中的当头棒喝,划开了精神世界与世俗价值的鸿沟。

在大观园这个微缩的天地里,贾宝玉建立起独特的精神乌托邦。他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这种看似荒诞的性别观,实则是以诗性思维重构的价值体系。在“葬花吟”的场景中,他蹲在桃花树下细心掩埋落花,这个充满仪式感的举动,既是与自然生命的共情,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庄严礼赞。当众人笑他痴傻时,他却在落红成阵中与黛玉一起参悟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命真谛。

贾宝玉的灵性更体现在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上。他厌恶“峨冠博带”的应酬,却在海棠诗社的诗酒唱和中焕发光彩。这种反差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灵性需要在诗意的土壤中生长。

二、灵性困境:宿命轮回中的精神挣扎

通灵宝玉的意象构成贾宝玉灵性本质的核心隐喻。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历经女娲煅炼却无缘济世,恰似贾宝玉身处钟鸣鼎食之家却无法融入主流价值体系的困境。宝玉三次摔玉的癫狂举动,实则是灵性本体对现世境遇的激烈反抗。

在情感世界中,贾宝玉的灵性体验达到极致。他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超越世俗婚约的范畴,成为两个灵魂在三生石畔的亘古约定。当黛玉葬花时吟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宝玉在山坡上听得痴倒,这种心灵共振已然超越语言,成为灵性相通的绝佳例证。而他对晴雯“撕扇子作千金笑”的纵容,亦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维护。

贾宝玉的终极精神困境在于灵性与现实的永恒冲突。当他在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时,那种对宿命似的观照,恰似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顿悟。最终“悬崖撒手”的结局,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贾宝玉灵性对红尘的最后超越。正如脂砚斋批语所言:“宝玉之走,正是大解脱、大觉悟”。

三、灵性启示:跨时空的生命观照

在现代性视野下重审贾宝玉的灵性特质,会发现其惊人的当代性。他对个体价值的坚守、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自然生命的敬畏,贾宝玉式的灵性对被异化的现代人恰似一剂清醒良药。

贾宝玉的灵性世界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启示。在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态度。他启示我们:真正的灵性不在于离群索居,而是在红尘中保持赤子之心;不在于否定现实,而在俗世中守护精神净土。这种“在世出世”的智慧,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禅道精神的精髓。

这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贵族公子,用他充满悖论的一生诠释了灵性生命的本质:它是枷锁中的舞蹈,是浊世中的清流,是注定破碎却永远闪耀的理想之光。当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凝视这块“通灵宝玉”,看到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更是一个永远追问生命真谛的求道者形象。在当下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贾宝玉的灵性之光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漫漫长路。

2025-03-0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34075.html 1 3 通灵顽石:谈贾宝玉的灵性本质与生命困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