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佳敏
本报讯 历史建筑留住城乡记忆。近日,嘉兴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十大优秀案例出炉,我市“平湖县委办公旧址、新仓镇西木桥62号民居、乍浦镇南司弄76号民居”3处历史建筑榜上有名。
据悉,这一市级名单的评定,旨在让历史建筑成为承载城乡记忆、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原则,统筹推进历史建筑修缮、功能更新与文化挖掘,通过活化利用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此次3处入选,标志着我市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领域再获认可。其中,平湖县委办公旧址的保护利用尤为引人注目。该建筑位于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建于1959年,是平湖当时第一幢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承载了平湖半个多世纪的党政办公历史,见证了平湖城市的发展。2019年,经市建投集团修缮改造,旧址转型为“清风楼”廉文化记忆馆,通过实物展陈与数字化展示,系统呈现平湖廉政建设历程,成为清廉文化教育的“城市地标”。
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同样成效明显。新仓镇西木桥62号民居建于上世纪70年代,位于新仓镇友联村。其“落戗屋”形制与观音兜歇山顶造型,具有祈福保佑家人平安、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展现了平湖农村民居的独有特色。友联村通过收归集体产权、修旧如旧,将其改造为西木桥党员先锋站。另一处入选的乍浦镇南司弄76号民居,则见证了港口商贸的繁华记忆。该民居为民国建筑,2019年经修缮后作为乍浦会馆陈列馆对外开放。
从城市到乡村,从政治地标到商贸遗存,3处建筑的活化路径虽异,却都诠释了“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如今,我市众多历史建筑、文保建筑经过修缮,结合文化内涵注入,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参观、学习体验的良好场所。“未来,将结合城市更新、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深挖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历史建筑向文创空间、展示场馆等方向转型,让更多老建筑‘活’在当下、服务民生。”市建设局村镇建设科科长纪海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