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语涛 王天谌 何锦斌
抗日战争时期的浙西,主要是指富春江、钱塘江以西以北地区,包括於潜、昌化、分水、富阳、新登、杭县、余杭、临安、安吉、孝丰、吴兴、长兴、武康、德清、崇德、桐乡、嘉善、海宁、海盐、平湖等县,涵盖现在的湖州市、嘉兴市全部和杭州市部分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浙西人民同中国共产党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一次次斗争中重创了日寇。在这一过程中,浙西抗战精神紧随着浙西人民的抗战事迹而形成、丰富、发展。目前国内对于浙西抗战精神的研究较少,仅有几篇文献讲述了浙西抗战精神的由来、内涵和特点。其中,张守刚全面回顾了抗战时期浙西地区的历史和抗战精神。文中指出,浙西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体现在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民族气节、英勇的英雄气概以及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上。抗战时期,浙西地区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广泛实践了游击战,经历了从沦陷区到游击区,从游击战到阵地战的转变。这一历史过程不仅体现了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还展示了广大民众的觉醒与奋斗。文章还详细描述了浙西抗战的主要阶段,包括早期的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抗日斗争、党在浙西建立统一领导和新四军挺进浙西开辟根据地等。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游击武装在党的指导下,在浙西地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是浙西抗战精神形成的重要土壤。浙西抗战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伟大觉醒和抗战精神的体现,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结果。这种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于“浙西抗战精神”的研究尚属空白,但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中国共产党着笔较多。例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从多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与无私奉献精神。由于个人经历和视角的局限性,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倾向于采用宏观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在微观层面具体展开,即通过叙述个体经历或特定历史事件,以此来间接描绘和理解中国革命的全貌。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浙西抗战精神及其在当代价值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仍然不够广泛和深入。因此,本文旨在深化对浙西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内容的了解,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本文,笔者希望能更全面地展现浙西抗战精神的历史重要性和时代价值。
一、浙西抗战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浙西抗战精神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浙西抗战精神的孕育、发展、升华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浙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展了14年抗战,形成了浙西抗战精神。
(一)浙西抗战精神的孕育
在1931至1937年间,浙西地区的抗日精神经历了逐渐孕育到初步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活动和事件体现了浙西人民在抗日救国面前的觉醒和行动力。浙西人民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开展了抗日活动。
觉醒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的群众反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兴地区群众的激烈反应标志着浙西抗战精神的觉醒之初。1931年9月,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至长兴,长兴各界群众情绪激愤,云集县城,冒雨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电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张学良将军,要求捐除成见,集中全国力量,坚决向日寇宣战,誓要收复失地。大会结束后,还举行了示威游行。
抗日救国浪潮的兴起,随后的几个月内,海宁、桐乡等地的抗日救国浪潮进一步表明了民众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1931年9至10月,海宁、桐乡等地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9月,海宁县各中小学开展宣传、募捐活动,支援东北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部队。同月,桐乡县学生上街宣传,商店拒售日货;各界纷纷抗议日军侵略东北,声讨日军暴行。10月上旬,崇德县崇福镇各界民众在运动场召开抗日救国大会;会后,爱国青年马赞明发起组织“崇德爱国团”,号召全镇青年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学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民众通过募捐、宣传和抵制日货等方式,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展现了浙西地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团结和抵抗力。
爱国团体的成立和活动,1935年海宁硖石的“国魂除奸团”和1936年桐乡的“妇女解放协会”等组织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地方爱国青年和妇女的积极参与,也彰显了抗日救国行动在浙西社会各阶层中的广泛传播。这些组织通过传单、夜校和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扩散了抗日救国的思想,也在实践中渐渐孕育形成了浙西抗战精神。
文化宣传活动的推广,如1936年2月,以吴曼华和张纪麥为代表的女青年,在硖石创办妇女识字夜校,组织女工和家庭妇女学习文化。后又在《硖石商报》办《女声》副刊,进行妇女为争取自身解放,要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等爱国思想宣传。1937年4至5月,硖石抗日歌咏队成立,由吴曼华、张纪麥、蒋华等爱国青年发起组织。歌咏队深入到伊桥、张店等地演唱进步歌曲,进行抗日爱国宣传。爱国青年的各种文宣活动不仅提升了浙西民众的爱国情感,也为浙西抗战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形式。
通过这些活动和事件,浙西地区的抗日精神逐渐孕育并逐步创立,为后续全面抗战的爆发和深入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实践基础。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浙西人民对民族危机的敏感反应和强烈抵抗意志,也反映了在党的引领和影响下,一个地区如何逐步唤醒并凝聚起强大的民族抗战力量。
(二)浙西抗战精神的发展
在1937年至1943年这一关键时期,浙西地区的抗战精神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孕育,更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以下四方面为浙西抗战精神的成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抗日武装的系统建立与行动。1938年元旦,浙西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王文林、彭林、郎玉麟等以“抗训班”成员为基础,在吴兴县南埠乡何家埠村的铜盆寺成立了浙西第一支抗日武装——吴兴县抗日游击大队。1939年6月,“浙西抗日游击纵队”建立,中共党员丁秉成由上海党指派,来江浙太湖地区开辟工作。丁秉成通过与赵安民部的统战关系,成功地争取到了30余部枪支,因此即刻组建了党领导的“浙西抗日游击纵队”。这些武装的建立,不仅是对日军的实际军事抵抗,更是浙西地区民众抗战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们的存在和活动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参与抗日,并提升了抗日斗争的实际效果。
文化宣传深入人心。1937年初冬,油印《战报》在双林创刊;初冬,油印抗日报《国魂日报》在菱湖创刊,菱湖镇回乡进步知识青年们在教师杨文虎组织下,创办了八开油印《国魂日报》。5月1日,双林青救团创刊油印抗日刊物《青读》。同年8月,嘉兴抗日宣传队成立。9月,抗日小报《啸报》在路仲镇创办,后改名《浙西导报》。崇德各镇成立抗日演说团举行示威游行、演讲,抗议日军侵略暴行。从《战报》《国魂日报》到《青读》等抗日刊物的创办,反映了浙西地区在文化宣传方面的积极行动。这些刊物不仅传播了抗日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普及抗日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抗战精神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激发了更多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战决心。
党的组织与领导的加强。1937年12月16日,王文林、彭林在递铺介绍郎玉麟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浙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1939年1月,省委常委会决定建立中共浙西特委,中共浙江省委在金华召开省委常委会,中心内容是建立中共浙西特别委员会,以统一领导杭、嘉、湖地区22个县的工作。浙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和中共浙西特委的成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地区抗日斗争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领导和组织,不仅统一了抗战力量,更为抗战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政治指导。这种领导作用对于协调和指导各方面抗日行动,确保了抗战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社会群众的广泛动员与参与。1938年3到4月间,“长兴青年抗敌后援会”成立,避居在长兴西部山区的汪寿彭、姚天雁等20余名爱国进步青年,在长潮界太子殿成立了抗日群众救亡团体“长兴青年抗敌后援会”,在农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年5月1日,正值“五一”劳动节之际,菱湖“国魂社”积极营造浓厚的抗日宣传氛围。省政工二队菱湖组负责人王若谷,领导“国魂社”发动一次“肃奸反汪大同盟”活动,在集镇贴标语、散传单,大造抗日宣传声势。“长兴青年抗敌后援会”的成立和“国魂社”的活动,反映了社会群众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的广泛参与。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也实际上推动了地方抗日行动的深入进行。
这一时期,浙西地区的抗战精神通过党的领导、武装抵抗、文化宣传和社会动员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深入人心。从孕育到成熟的转变,不仅体现了浙西人民在面对侵略时的坚定决心和牺牲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能力和组织力。这种精神的成熟对于最终抗战的胜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浙西抗战精神的升华
1943年底至1945年9月,浙西抗战精神迎来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这一时期,新四军挺进苏浙皖边,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 在1943年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转折,日军开始失去战略优势。为了改变不利的太平洋战场局势,日军在中国的多个战区发动了新的攻势,包括湘北、鄂西、粤南以及苏浙皖边地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了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行动,调整了抗日战略。1943年底,新四军十六旅奉命从苏南出发,向苏浙皖边挺进,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作战,成功收复了宣城至长兴公路北侧的大片农村,初步开辟了郎溪、广德、长兴等地的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新四军在浙西地区的行动,不仅是对日军战略的有效回应,也标志着浙西抗战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新四军十六旅的挺进是一次策略性的行动,旨在直接对抗日军并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在长达三个月的作战过程中,新四军展示了极高的战斗效率和坚定的抗日决心。四十六团进入溧水西南、南漪湖以北地区,四十八团跟踪敌后,向郎溪、广德进军。10月15日即恢复溧阳、溧水原有根据地,旅部回到李佳山一带。11月21日,陈毅等指示:“苏南党应切实保证对江北的战略联系,并有阵地地向南发展。”广郎及长兴、宜城之一部应划为广泛的游击区,以建立武装,建立地方党为主。“应帮助当地掌握武装,特别沿着溧阳山区向天目山地区进行对浙东打通联系的准备。”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行动对日军构成了有效的军事压力。这一行动,不仅标志着新四军在苏浙皖边地区的军事突破,也是浙西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关键步骤。新四军十六旅在开辟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坚定的抗日意志和高度的战略智慧。他们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并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944年秋季,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对新四军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重要调整。这一调整的核心是将新四军的战斗方向和重点转移到浙西地区,以更有效地牵制日军并配合盟军的战略行动。在此背景下,粟裕将军带领新四军主力部队南下长兴,与新四军十六旅在长兴地区会合。这次会合,不仅是新四军内部的一次重要整合,也是苏浙军区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浙西抗日根据地成立后,1944年,十六旅在茅山、郎、广、长等新老解放区开展了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和反抢粮斗争。8月3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示:“要使游击战争极广泛地发展到上海周围、杭州周围,京沪线两侧,使沪杭两城及沪杭路完全在我们游击战争紧紧包围之中,以便加紧进行这些大城市工作,并准备夺取这些大城市。”苏浙军区的成立,对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粟裕的领导下,新四军在浙西地区的行动更加有力和有效,逐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和影响力。新四军的行动不仅加强了对日军的牵制,也极大地提振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热情和信心。
新四军在浙西地区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是对日军战略的有效回应,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通过这些行动,新四军成功地牵制了日军,为中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这些行动也是浙西抗战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升华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和战斗精神。
二、浙西抗战精神的内涵
(一)浙西抗战精神是一种永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浙西抗战精神最核心的特质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信念的顽强坚守。浙西军民将坚定的信念转化为捍卫浙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实际行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浙西地区就活跃着共产党组织,不少浙西地区的进步分子早早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宣告成立后,浙西地区的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甚广。在党组织的助推下,浙西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著名的有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帝国主义巡捕枪杀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在党的推动下,五卅运动迅速形成高潮并席卷全国。湖州各地响起“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报仇”的怒吼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等,五卅运动对湖州人民的觉醒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爱国之风也深深感染了浙西进步分子,为浙西抗战精神的孕育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孕育出了永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助推着浙西人民展开社会层面的抗日爱国运动。在抗战初期,浙西地区的党组织发展筚路蓝缕。这一时期,中共杭州市委派葛天民来湖恢复党组织,在湖城组织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同盟”和“五济会”。到了5月,德清县委领导的士林农民暴动事泄,致使多名党员被捕,县委遭破坏,县委书记许文谟撤往杭州,党的活动被迫暂停。后在葛天民的带领下重建但不久又遭重创,自此,浙西地区的党组织活动被迫转向更隐蔽的斗争。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着领导动员人民和团结各界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浙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党的正确领导和战略指导是浙西抗战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共产党通过组织和指导抗日活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热情,深化了浙西抗战精神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地区动员和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斗争。这不仅表现在军事抗战上,还包括后方的支持和物资供给。通过党的组织和动员,浙西人民形成了强大的抗日统一战线,共同面对外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地区积极进行抗战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报刊、广播、演讲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党向人民传达抗日救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弘扬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这种宣传和教育活动加深了人民对抗战的理解,增强了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的信念。抗战后期,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挺进浙西开展武装游击斗争。党通过领导武装抵抗、开展文化宣传和强化社会动员,全面推进了蓬勃发展与深刻内化,使之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苏浙军区的成立,促进了浙西抗战精神的升华,也彰显了相信党,永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同时,党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报刊、广播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加深了人民对抗战的理解,增强了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的信念。这种精神的成熟对最终抗战的胜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浙西抗战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
浙西地区军民在整个抗战时期同仇敌忾,矢志不渝,彰显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成为浙西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局部抗战时期到全面抗战时期,浙西地区的抗战精神经历了从孕育到成熟的重要转变,不仅彰显了浙西军民在面对侵略时的坚定决心和牺牲精神,而且展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和卓越领导能力。抗日武装的系统建立与行动展现了浙西军民坚强的斗志和决心。1938年元旦,浙西地区建立了第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吴兴县抗日游击大队,后又成立了“浙西抗日游击纵队”。这些武装不仅是对日军的直接军事抵抗,更是浙西人民不屈不挠抗战意志的集中体现,有效地动员了更多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文化宣传的深入人心也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报》《国魂日报》到《青读》等抗日刊物的创办,不仅传播了抗日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刊物在普及抗日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战决心,体现了浙西军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精神。社会群众的广泛动员与参与同样显示了浙西人民的顽强斗志。如“长兴青年抗敌后援会”的成立和“国魂社”的活动,反映了社会群众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也实际上推动了地方抗日行动的深入进行,体现了浙西军民面对侵略的坚韧不屈和英勇奋斗。
在抗战后期,浙西抗战精神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升华,这一时期展现了浙西军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新四军挺进苏浙皖边,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浙西抗战精神的重要里程碑。面对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加剧攻势,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新四军十六旅从苏南出发,经过三个月的作战,成功收复大片农村,初步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这些行动标志着浙西抗战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对日军构成了有效的军事压力。在苏浙军区成立后,新四军的行动更加有力和有效,逐步扩大了抗日规模。面对日寇的最后反扑,浙西军民同仇敌忾、矢志不渝,挫败了日军的攻势,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浙西抗战精神。
(三)浙西抗战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浙西地区军民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期,浙西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炼了意志。在抗战初期,浙西地区的中共党组织经历了曲折发展。最初,中共杭州市委派遣葛天民前来湖州恢复党组织。他在湖州城组织了一些党的外围组织,如“反帝同盟”和“五济会”,以在这个地区建立党的基础。抗日武装的系统建立与行动体现了浙西军民的坚韧和毅力。从吴兴县抗日游击大队的建立到浙西抗日游击纵队的成立,浙西的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发展壮大,为对抗日军的实际军事抵抗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这显示了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决抵抗侵略者的决心。
在抗战后期,浙西地区的新四军在遭受日军的反扑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抗击日军后又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在抗日战争末期,日本派遣军总司令部于8月17日发出布告,令所属各部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同时大批伪军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的“先道军”。日伪顽合流,准备对我军作战。浙西抗日根据地面临围攻,在反击过程中,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虽然畏敌如虎,望风而逃,但对于抗日人民和新四军、八路军却是如狼似虎。在粟裕将军的领导下,浙西新四军最终粉碎了日伪顽合流阴谋,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精神成功取得三次反顽战役的胜利。
(四)浙西抗战精神是一种严守纪律的政治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浙西地区党组织始终坚持严守纪律的政治观念,保持与浙西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党和群众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浙西抗战精神的内涵。
在抗战后期,十六旅南下进入长兴后,中共苏皖区党委也移到了苏浙皖边。1944年1月,苏皖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开辟建设新解放区为1944年的工作重点。会后即派李焕等率民运工作队来长兴开辟工作。县委和县政府成立后,积极派遣干部与苏皖区党委合作,在各乡镇积极开展政权建设工作。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党组织广泛吸纳各阶层人士参与政权机构,有的直接派遣干部,有的逐步过渡。到了1945年,全县建立了7个区委和区政府,42个乡镇政府,以及36个基层党支部,实现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全面建立。党组织在政治建设过程中坚守纪律,政治观念严谨。党的严密组织和领导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政权的建设和改造,确保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这一历史表明,党的纪律和政治观念是浙西地区抗日事业成功发展的基石,为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余论
浙西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代表了民族的英勇抗争和坚韧不拔。它不仅反映了浙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也展现了他们坚持抗战、团结一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浙西抗战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浙西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引导。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继承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浙西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的深远意义和时代价值应当被更广泛地认知和传承,激发起每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本文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