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深一度

星火燎原,培育“文化+”多样成果

扎下根,结硕果——

文化特派员如同星星之火,在农村大地上点亮了文化之光。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品牌、文化项目做深做实,以文化为桥梁,城乡深度对话深入推进……在文化元素的加持下,乡村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标。

越来越多的文化队伍建立了起来。今年50岁的金水平是林埭镇徐家埭村的文化特派员,村里拥有独特的舞龙文化和不少舞龙爱好者,从下派之初他就琢磨着怎样把这一文化发扬光大。第一个月,他就在村里的两支广场舞队伍中招募队员组建了女子舞龙队。从零起步,如今这支队伍已有20多人。“在金老师的指导下,舞龙这一非遗技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变得可学、可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魅力。”女子舞龙队成员曹华英说,目前她们正在筹备村晚节目,准备岁末年初在舞台亮相。

目光转向曹桥街道马厩村,一艘赛艇也划出了各色场景。通过文化供给服务,来自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文化特派员陈忆健在这里培养了一批赛艇爱好者,组建起了村镇两级赛艇队伍。同时,吸引了单位职工代表队、海归博士代表队前来训练、切磋。过去小众的赛艇运动项目成为基层群众的新宠。

目前,我市拥有这样的特派员群众文化队伍共25支,同时还探索建立了“一会一学一比拼”的培育机制,定期开展座谈交流、专项培训、路演比拼,引导特派员队伍互学互比、共同提升。

除了“送文化”,文化特派员还需深耕“种文化”,他们要思考如何挖掘、提炼、转化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实现长效赋能。在这一点上,独山港镇聚福村的文化特派员宋喜妹无疑是成功的。“杜布是一项本地非遗,但过去于村民而言,只是陈列在展览馆里的一件旧衣、一块旧帕。”宋喜妹说,派到村里后,她开始带着村民学杜布技艺、做杜布文创,从零钱包到特色扇面,杜布制品从少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如今村里老小,人人都会做几样杜布文创,这也成了村里人特有的技能。”聚福村村民倪照华高兴地说。上海、杭州、深圳、广州……不到一年时间,村里的杜布文创走进了全国十几个城市,参加了上百场展览,成为聚福村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当文化与旅游相互交融,便成为激发村强民富的引擎。在王伟良的推动下,平湖钹子书研究会在山塘村成立,研究会吸引了一批本村学员。浙沪边界、跨省景区,北有露天大舞台、南有室内听书馆,学员在两大阵地同时开唱,农村文艺浓厚氛围吸引着更多戏曲爱好者、老年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对村民来说,是乐享家门口的文化生活;于游客而言,则能领略到文艺且质朴的江南农村风情。”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金建东说,如今村里的康养酒店邀请钹子书团队定期前往“驻唱”,这为山塘景区带来新客流,今年截至目前,接待游客数量达97.1万人次,比去年全年接待人数多3万余人次,目前景区收入也较去年全年提升了100余万元。

四季轮转,昔日播下的文化种子,已结出累累硕果。乡村的每一寸田野,文化礼堂的每一场“盛会”,都让和美乡村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文化特派员们还将在农村大地上勾勒出怎样的美丽图画,我们满怀期待。

2024-12-27 扎下根,结硕果——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16521.html 1 3 星火燎原,培育“文化+”多样成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