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澄蓉
放下饭碗就赶场、男女老少同堂乐、小孩也能学非遗……如今在平湖农村,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改变了过去农村文体生活单一、群众热情不高的旧貌。变化的缘起,是文化特派员的到来。
下村一年间,文化特派员们活跃在乡野大地、田间地头,把文化注入乡村,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与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实实在在让文化在农村“活”起来、“热”起来。
于农村群众而言,多了一份文化获得感。文化特派员立足各村文化特色、利用不同公共文化空间,为各村带去了一系列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草根”秀、“民星”登台到“群众演群众看”,文化特派员不断引导农民亲手打造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接地气、冒热气的内容形式,让文化惠民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于基层文化而言,点燃了多彩花火。文化特派员是乡村文化资源挖掘者,派进村里,就要讲好本村的故事。这一年,文化特派员们围绕“一村一文化”,定制了主题鲜明、接地气的节目“菜单”,无论是“孝善花开”文化项目、“稼书文化学堂”项目,还是“星火转角湾”红色研学项目等,都发展了村里文化事业,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更让传统文化脉络重回寻常百姓家。
于乡村发展而言,提供了振兴动力。唯有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才能成为文旅融合的“金招牌”。独山港镇金沙村成为串联起红色旅游风景线上的重要一环;曹桥街道马厩村的赛艇项目,以赛会友,吸引了一批爱好者前来打卡;广陈镇山塘村钹子书表演,让游客流连忘返……文化特派员造“IP”、促产业、兴链条、育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引入“源头活水”、带来了农文旅融合的新契机。
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激活了基层文化的“一池春水”,开启了群众享受多彩文化生活的新渠道。然而,如何书写“好上加好”的文章,让文化在农村真正“热”起来,还需要持续发力。一方面要从需求端出发,分层分类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形成清单,逐级建立选派人员“供给清单”,实现“双向奔赴”;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特派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互通有无。同时,还要给予更多扶助政策加持,如派前动员、派时激励、派后评价等措施,让文化特派员工作形成闭环,干有方向、干有激情,干出成效。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无声。文化特派员的“种文化”之旅,必将涵养基层文明新貌,筑牢村级发展人文基础,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