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广陈镇山塘老街的青石板上,耳边传来的钹子书声婉转悠扬,日日开唱的吴侬软语成为老街特有的“风味”。
“丰收在望喜盈门,村民个个笑盈盈……”走进老街的钹子书馆,一曲《唱唱山塘美丽乡村》在文化特派员王伟良的指导下演绎,唱腔优美、情节跌宕起伏,乡音绕耳引人驻足。
王伟良何许人也?今年59岁的他,是平湖农商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对账盘数是他的本职工作。他有一项兴趣爱好就是唱钹子书,17岁就师从名家,造诣颇深。今年年初,他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山塘村的文化特派员。一年时间里,他从银行柜台走出,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银行柜台走进山塘村,让钹子书艺术在这里焕发新生机。在他的带领下,钹子书演唱者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演唱地点从舞台延伸到田间地头,这项传统艺术在这里变得更贴合群众、更接地气。
文化特派员作为一条全新的支流,正向文化之江缓缓汇入,滋润着乡村土地,山塘村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原来,在2023年下半年,嘉兴在全省率先探索文化特派员选派下乡机制,我市作为试点之一,也开始了探索之旅。“文化特派”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市委宣传部文明创建指导科科长马国强形容这一切为“摸着石头过河”。
2023年12月,我市发布了首个“文化特派员”征集令,但基层很“迷茫”。当第一份特派员名单摆在马国强桌案上时,他心里起了疑问:“这些陌生的名字真的了解本村文化,善于深挖文化根脉吗?他们能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乡土文化,承担起文化特派员的重任吗?”
“不,还得深挖!”破题之法,就在基层,选对了人,等同于挑选出了最好的种子。2023年底,文明创建指导科工作人员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旅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各个镇街道,对话了百余位基层干部群众,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些能将我市乡村文化支流引向大江的舵手。王伟良正是在那时,由多位村民推荐、专业人士认证后,被挑选为文化特派员。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伟慧来了、非遗传承人宋喜妹来了、嘉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方熙来了……20位文化特派员陆续“出炉”。随着各路“大咖”齐聚,我市聚起了一支各有“功夫”的文化特派员队伍,同时按照“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的原则派驻入村。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岳钦韬是一位跨省域的文化特派员。去年,独山港镇在建设抗战历史宣教中心时,邀请了研究抗战史料方向的岳钦韬涛教授进行指导,而独山港镇金沙村红色文化资源不少。为此,文明创建指导科工作人员多次拜访,并借助市镇两级力量,最终成功邀请岳钦韬教授担任了村里的文化特派员。
更让人惊喜的是,今年省级“舵手”——省文化特派员谢宜“入驻”了曹桥街道马厩村,文化特派员队伍壮大到21人。马厩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天然的水域赛道、赛艇特色项目,盘活这些已有资源,将传统意义上的小村,打造成具有人气、文气、烟火气的文化大村、强村、明星村,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更高的平台资源。为此,我市积极向上申请,实现了来自省文旅厅的谢宜下派到马厩村,带动了省级相关文化艺术资源下沉一线,推动“文艺赋美”,并推出多项可以实现马厩村长远发展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