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玉霞
通讯员 李凤超
本报讯 “墙外银杏树儿壮,墙内芭蕉叶大方……”昨天下午,平湖花鼓戏《阿奴上错船》在广陈粮仓文化剧场上演。戏剧的演出,标志着粮仓文化剧场的启用。
听着戏曲、晒着暖阳,让村民品出一番好滋味。“戏剧好看又好听,我们老百姓都听得懂,而且让我没想到的是,我能和好姐妹一起在粮仓看到这出好戏,看着这里慢慢变好,我们都很开心。”广陈镇广陈社区居民梅玉英说。
原来,粮仓文化剧场的前身是广陈粮管所的一处小仓库。“广陈粮管所依盐船河而建,建于20世纪70年代,建筑仿照苏联风格,采用的是砖木结构。”广陈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益说,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推进,老粮仓闲置,但如果进行一番改造,完全可以“再就业”。如今,绿树掩映下的粮仓文化剧场重新焕发光彩,未来将会不定期举办一些话剧演出、舞蹈表演、晚会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精神生活。
旧时,粮仓是广陈镇发展的一抹印记。如今,广陈粮管所逐渐恢复昔日的人声鼎沸。不同的是,以前是买粮卖粮的热闹,现在更是多了看书、锻炼、参加活动的闲适与喜悦。一旁的广陈镇文体中心也是由粮管所用房改造而成。这幢两层楼的建筑里,既有阅读区、咖啡吧、自习室等休闲空间,还有羽毛球场、舞蹈房、多功能活动室、影音播放室等多功能区块。
当天,记者来到文体中心时,遇到了广陈镇港中村村民谷燕,她正在阅读区挑选书籍。“我经常来这,有时候我儿子放学了,也会带他来这里看看儿童绘本。”谷燕是土生土长的广陈人,对于粮仓前后的变化,她感叹道,以前粮仓放的是粮食,而现在这里提供的都是精神食粮。
粮仓“再就业”,是广陈镇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推进“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一个实践。今年以来,广陈镇持续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用活“舞路巴士”文艺团、“逗乐坊”文艺队等群众文艺组织,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走亲、送戏下乡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将各类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完成文体中心百姓健身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钹子书非遗分馆、三红村礼堂书屋等创建工作。
厚底蕴,塑人文。广陈镇将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做好精品创建、品牌打造、服务供给与惠民活动开展工作,实实在在打好“文化惠民牌”,推动文化惠民提档升级,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