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张宇青
通讯员 冯雪峰
彭心怡 夏晓蕾
本报讯 在近日发布的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浙个好”公共品牌名录中,平湖市黑陶技艺传承创作部入选,成为我市目前唯一一家入选“非遗类”的个体工商户。
平湖市黑陶技艺传承创作部位于曹桥街道。走进这里,便会被众多黑陶作品所吸引,这些作品做工细腻,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这是蛙首烧水壶,采用本地优质粘土和夹砂陶土相伴制成,兼顾了实用和美观。”平湖市黑陶技艺传承创作部负责人李忠良介绍说,蛙首烧水壶设计有内胆与外陶壁双重结构,可容液体3000毫升,因为内壁设计成了内喇叭形,受热面积大幅度增加,用传统的木柴或者现代的液化气都能在短时间内将水烧开。就在本月,这件作品还获得了浙江省首届工艺美术创新创意设计作品展的金奖。
李忠良的父亲、祖父都是做陶器的,李忠良从小耳闻目染。“我们之前做的都是黄陶,和黑陶制作的差别很大。”李忠良说。作为目前我市唯一一位专注于黑陶制作的匠人,他与黑陶结缘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参观嘉兴市博物馆的时候,目睹了那些制作于距今四五千年的黑陶制品,那些古朴精美的作品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忠良说,那时的他没有照相机和手机,周围也没有可以学习的老师。为了学习黑陶技艺,他骑着自行车一次又一次地前往博物馆,依靠肉眼观察,回家凭借记忆临摹制作。第一件作品的出炉,李忠良去了五六次博物馆。
“黑陶造型比黄陶复杂太多,有些陶器顶或柄的厚度甚至不足一毫米。”这也让当时一个人“瞎琢磨”的李忠良犯了难,光看外形也许差不多,但一个烧水壶在烧制完成后竟然会漏水,这样的作品远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从亲自挖取地下1至2米深的本地青质土,到使用180目的过滤网过滤杂质,再到数天的拉坯造型,24小时不间断的烧制成型……一遍遍反复尝试,李忠良终于“完美复刻”出当时在博物馆所看到的展品。这时,他又开始考虑起了进一步改良创新黑陶制品。“因为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在史前制作的,一些设计并不适合当下。”李忠良说,而蛙首烧水壶正是他创新出的得意之作。
对作品的精耕细作,也让其名气不断打响。李忠良还多次向各大博物馆及工艺美术协会捐赠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被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两个国家一级博物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