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秀
岁末已至,又到一年总结时。作为年终“大戏”,总结是对全年工作的梳理与回顾,更是对问题短板的剖析与反思。只有问题看得清、找得准、挖得深,才能对症下药,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为来年工作通堵点、消痛点,划重点、蓄好力。
然而从以往来看,一些单位及部分干部将年终总结视为“成绩单”“功劳簿”,摆成效、讲经验妙笔生花、浓墨重彩,芝麻大的事也要硬写成西瓜大;点问题时却轻描淡写、敷衍了事,甚至一笔带过。如此“淡妆浓抹”出来的总结,必然少了些“真味”,也失去了查漏补缺的意义;总结会自然也就成了自夸会、表扬会,沦为“秀场”。
亮成绩多、讲问题少,表面看,是总结材料过度“美颜”,“纯度”不足;深层次探究,还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其实不止是在年终总结时,在平时的工作比拼、迎检、考核等环节,也存在不少重表面、下“纸面功夫”的现象。比如有的实绩不足,材料来凑,企图用完美材料代替拉垮现实;有的实干不行,却信奉“材料说了算”,整天忙于“材料工程”,少了到现场纾困解难;有的醉心于精美台账、精彩汇报,对工作举措缺乏创新,对深层次问题也缺乏思考……如此种种思想与行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与“实干”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中的经验是财富,工作中的教训也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总结”。因此,应当把年终总结的过程,作为一次深度自我“体检”的过程,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要人夸颜色好”的清醒,深入发现问题,深刻分析问题,形成一份符合实情、切中要害的“问题清单”,并将其摆进明年的“行动清单”里,推动问题“销号”“清零”,短处变长处。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让各种材料去虚向实、回归本真是题中之义。正值一年总结时,年终总结虽然很重要,但总结是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妨让“找不足”来得更猛烈些,用好总结这面特殊的“镜子”,以“亮丑”的自觉与主动,对照上级要求、年初目标及周边先进等,扪心自问,多“找找茬”“揭揭短”,让总结发挥评价、反馈、激励等作用,显然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