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观“一出好戏”

□ 徐近朱

近日,我观看了原创平湖花鼓戏《阿奴上错船》,被惊艳到了!这竟然是咱们平湖自己原创的花鼓戏,剧情冲突起伏,紧扣观众心弦,亲切的平湖方言、朗朗上口的江南曲调,舞美、音效等,都恰到好处!

编剧是父,作曲是母,演员、编曲伴奏、舞美都是孩子,一个大家庭要和谐完美、缺一不可。自然是一曲好的唱段离不开好的唱词,好的唱词离不开好的乐曲,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喜欢音乐,就着重谈对音乐的感受。

作曲家侯小声老师介绍《上错船》音乐创作的三要素为: 感情、技巧、素材。没有感情就没有一切。技法是音乐创作的基本功,既要博采广纳,又要精心遴选相关音乐元素。平湖花鼓戏以叙事见长,说唱兼具,以唱为主,演唱大部分采用干板(带节奏的平湖话),曲调几乎没有固定格式,任何句式都能入调的特点,为谱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剧中乐曲,观众总觉得似曾相识,能听出平湖钹子书、松江钹子书、青浦田歌、金山小调乃至连发调等相邻的民歌素材、各种平湖田歌小唱以及各种江南调的遥远身影。据说,作曲家将仅存的平湖花鼓戏残本曲调与江南曲调元素相互揉合,并做了进一步的演绎生发。

乐曲很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不同情景采取不同的曲调,都是那么贴切,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感触特别深的是矛盾冲突中的对歌、二重唱、三重唱,曲调强烈地烘托着剧情,将情节冲突一浪一浪推向高潮。还有,蛇舞那一段让人感触最深,乐曲突然改变风格,采用一种诙谐、幽默,甚至戏谑的曲调,加之演员极富表现力的唱腔说词,配合精湛的舞姿,观众无不为之惊叹。

戏落幕了,观众意犹未尽,仍站在原地,不愿离去,等待演员谢幕,这是怎样的舍不得呀。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边上的很多观众,嘴里仍在哼唱着“谁晓得、谁晓得,东湖之水天上来……”什么是好歌?朗朗上口、一学就会,众人会不由自主地唱的就是。

没想到一个地方戏会让我如此激动!我感觉是在看一部非常好的歌剧,作曲家侯小声出生于平湖,十八岁定居上海,但将家乡的田头小唱、钹子书、江南民歌糅得浑然一体,让人感觉远处是上海谣的和声,近处是平湖方言的软语呢喃。

在剧情方面,整个情节首尾呼应,转场自然流畅,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冲突安排合理,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特别引人入胜,有感染力。最接地气的是,全剧唱念采用平湖方言,说词、唱词朗朗上口,韵律精巧、遣词精妙,看得出剧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巧思。无比亲切的平湖方言随着剧情的推进,深深地吸引着观众: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笑逐颜开,还时不时地跟着说剧情中的台词……观众们的情感随着剧情起伏,完全沉浸在剧情中了。

我的一位朋友同我说: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平湖花鼓戏的魅力,因为这部戏,初步了解了平湖历史。民间艺术为什么受老百姓喜爱,就是因为接地气。这部戏的台词也好,唱词也好,都是纯粹的平湖方言,让我沉浸于当年老平湖的街景,老底子东湖边的样子,还有老街上叫卖螺蛳的声音,恍惚回到孩童时代。整部剧围绕一个“错”字,从“穿错衣”“上错船”“抱错郎”“做错饭”,这一系列的错,彷佛在与观众讨论,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上对上错,有无标准?今朝明朝,千差万错,错有时就是对,对有时就是错,一切都是相对的,人生路千回百转,该如何度过一生,还真没有所谓的绝对,唯有“千做万做做个人,千寻万寻寻颗心”,才能回归自己的本心。

相信经此首演,平湖花鼓戏会唱响杭嘉湖,走向四方。也愿平湖花鼓戏在年轻一代身上生根发芽,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4-12-0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10642.html 1 3 观“一出好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