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成声
连日来,我市独山港镇、曹桥街道等地积极开展“板凳夜话”活动。围绕推动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镇街干部分组下到各个联系点,与基层党员群众围坐一起,在唠家常、话冷暖中,了解基层实情、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百姓困难。
“板凳夜话”在我市早已不是新鲜事,它是前几年我市结合“千名干部访万家”网格连心大夜访活动推出的“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常态化开展“板凳夜话”活动,已成为各地服务基层、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小小“板凳会”,架起了干群“连心桥”。我市各地开展的“板凳夜话”活动,大都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先锋站等阵地,有的甚至选择在农家小院、村口桥头、文化广场等地。因为没有华丽庄重的安排布置,不拘形式,不拘小节,不仅方便了群众,更因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面对面、心贴心,有温度、接地气,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曾存在的群众“不敢讲,不愿讲,更不会掏心讲”的现象。一张小板凳,搭建起了“干部说、群众听”和“群众说、干部办”的沟通桥梁,增进了干群之间的亲近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我们始终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而“板凳夜话”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的有效载体。“板凳夜话”变群众上门找干部解决问题,为干部主动来到群众中间解民需,这是干部联系群众的主动出发,是一种创新的治理理念,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通过“板凳夜话”,深入村社、网格,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
小小“板凳会”,装着“大民生”。在对话中寻求共鸣,在回应中解决问题。“板凳会”上,干部群众齐聚一堂,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之忧。像打通断头路、安装道路出口指示牌、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虽然都是小事情,但群众关心的这些“关键小事”都能在“板凳夜话”中实现对接,并在回应中得到化解,从而焐热了群众的心窝子,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源动力”。村和社区作为打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常态化开展“板凳夜话”,也能够让党的方针政策直接传播到每一户居民家中,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期待各地的“板凳夜话”能常态化、制度化,让小小“板凳会”如同一根根共商共谋的“绣花针”,穿起民需民意的“万根线”,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