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佳敏
本报讯 金灿灿的水稻映入眼帘,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走近却发现,农机驾驶室没有人,只有方向盘在转动。从春耕春种到夏管秋收,农作物生长的全流程都能实现远程控制、全程监测,这一构想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变为了现实。昨天,在独山港镇万亩稻海的无人农场里,7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完成了300亩水稻收割,智能农机具正“慧”就秋收新图景。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无人农场时,无人驾驶收割机正沿着笔直的路线收割水稻。随着指令的下达,收割机自动驶入稻田开始有序收割,作业过程中每当行驶到稻田的边缘,收割机还会自动抬起割台,避免触及田埂,完成直角转弯后放下割台,再次轰鸣着向前,就这样将一排排水稻“卷入肚子”,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之所以能让这些“大铁牛”代替耕牛有序地忙碌,全凭田埂边几名操控员手中的遥控器。只见他们在屏幕上轻点几下,收割机便自动调整方向、速度,高效完成田间作业。当收割机识别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还能实现手动紧急避停,提升作业安全性。“与传统机手驾驶收割机收获的方式相比,无人驾驶收割机最大的优势是省工。”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华东大区运营经理陈柏说,收割机和运粮车还可以按照设定的线路精准对接,实现整个收获环节无需人工下田,一个农民同时操作几台机器作业不再是梦想。
无人收割机操控看似简单,背后却需要大量的“黑科技”支持。它主要以北斗导航技术为支撑,以卫星数据应用为核心,融合遥感影像数据、多光谱无人机数据和田间物联网设备,成功实现产粮的“无人化”。在此之前,基础设施也进行了宜机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小田变大田,多块变一块”,并通过无人卫星平地机进行了田格改造,在“无人农场”田块周边部署配置了低功耗物联网传感器终端,建立5G基站,实现5G信号全覆盖。这样一来,智能遥控器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最终的答案就是机械化和智能化。”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服务站负责人沈佳健说。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插秧机、中大型劳动力自带北斗定位的农机具、小麦精量播种机……我市的农机具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农业大显身手,越来越多“黑科技”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一幅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平湖的广袤田野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