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近日,我市开展了一次古树名木普查,新增8株百岁古树。至此,我市古树名木增至54株。
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绿色遗产,古树名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推进生态平湖建设,需要保护好古树名木这一绿色“活文物”,为美丽平湖留住“乡愁”。
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古树名木都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如生长在松风台的千年古银杏,是平湖的一号古树。经考证,这株古银杏树种植于公元842年,距今已有1182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据史书记载,该树原属德藏教寺(又称北寺),该寺建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宋朝时一位法号竹庵的禅师来到当湖,在德藏教寺后凿一水池,因水池形如弯月,故名“山月池”,同时修筑了“松风台”。当年赵孟坚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棵树下待过。把这样的绿色“活文物”保护好,就是为平湖留下厚重的绿色历史文化底蕴。
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保留住城市的记忆。据此次普查,目前我市共有古树名木54株,除了“最古”的千年古银杏外,此次新发现的古树名木的树龄也都有100年,其中生长于当湖街道永丰路南阳新村内的一株蜡梅,树龄达126年。从树种上看,朴树、黄檀和蜡梅更是首次出现在平湖古树名木名录中。这些古树名木,是平湖宝贵的绿色“乡愁”,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参观。
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刷新古树名木“家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多年来,为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我市按照树龄对古树实行等级保护,名木则不受树龄限制,除实行一级保护外,相关部门还通过购买古树名木综合保险,对古树和后备古树资源逐一实施挂牌保护,常态化开展巡护体检,做好“一树一档”“一树一策”动态管理。
保护好古树名木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前些年,省市都出台了古树名木的相关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使保护这些“活文物”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强化保护力度,把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延长每株古树名木的“生命周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与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