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难忘我的“大雁”自行车

□ 毛建良

前几日,在老家房间的角落里,我无意间瞥见了一本《自行车行驶证》。这本距今已有37年之久的行驶证,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开启了我对第一辆“大雁”自行车的无尽美好回忆。

犹记得那是1987年的寒冬,彼时我正读初一,父亲为我购置了一辆“大雁”牌自行车。当它被买回的那一刻,我内心的喜悦之情丝毫不亚于日后拥有第一辆私家车时的感受。这辆26寸的自行车,车身是蓝色的,宛如深邃的海洋。车把上套着柔软的黑色橡胶套,握上去手感舒适,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车座是厚实的棕色皮革材质,坐上去虽不算特别柔软,但有着恰到好处的弹性。车铃的声音清脆悦耳,轻轻一按,便会发出“叮铃铃”的欢快声响。那精致的车轮钢丝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每一根都像是精心编排的琴弦。车链油光锃亮,转动起来顺畅无比,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和谐的机械之歌。车身的油漆细腻光滑,每一处线条都流畅而优美,仿佛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双手紧紧握住车把,左脚踩在踏板上,右脚尖轻轻着地,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向前挪动,接着收起右脚,让车子顺利地向前滑行一段距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我逐渐熟练起来,左脚踩着脚踏板,抬起右腿,穿过前面三脚架的空隙,右脚蹬上踏板,从半圈来回踩动,慢慢发展到能够整圈踩动。这种上车方式,想必“70后”都不会感到陌生,被称为“老爷上车”法。熟练之后,我便采用了右脚向后上车的方法。刚学会骑车那阵子,我对骑车的热情简直高涨到了极点。家里的晒谷场成了我的专属练车场,我和小伙伴们歪着身子、用力蹬着踏板,骑着自行车在场地里追逐打闹,那欢快活泼的身影,构成了一道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独特风景。后来,狭小的场地已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骑着车勇敢地踏上了乡间的机耕路。

自此以后,这辆自行车便成为了我初中求学路上的忠实伙伴。从马厩到春泉河畔的前进中学,由于当时政鑫桥尚未开通,必须从吴汇埭、通界桥老街绕行,路程约有4、5公里。起初,每逢下雨天,我们骑车只能抵达吴汇埭南桥堍,将车子停靠在桥边民房旁,而后步行前往学校。

有了自行车,周末和寒暑假外出游玩就变得更加便捷。在那些闲暇时光里,我和几个小伙伴会骑车前往西塘桥、曹桥镇,购买钓鱼钩、连环画。有时,我会独自骑车前往10公里外的平湖县城,到新华书店选购书籍,到平湖饭店品尝一碗美味的三鲜小馄饨;有时,我也会骑车去曹兑港的外婆家玩耍,品尝莫家塘的菱角……

1990年9月,我进入平中读书。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几位曹桥的同学,都会从仓弄向南行进,穿过西小街,从汽车西站向西,在老07省道经过九里亭,经曹桥集镇回到马厩。一路骑行,同学们欢声笑语不断,瞬间忘却了读书的紧张与疲惫。我记得,每逢周六下午取车时,车胎总是瘪瘪的,总要到校门口的修车铺打气或者补胎。而且,车子的刹车片需要频繁更换,链条也时常松动。显然,这辆车骑行数年后,诸多零部件都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

1993年8月参加工作后,这辆“大雁”自行车依旧陪伴了我一段日子。直至1994年夏天,我用自己的工资购置了一辆当时被昵称为“跑车”的山地自行车。这辆新车造型精美,车把笔直,还配备了调速器,车身更轻盈,速度也更快。于是,陪伴了我7年的“大雁”自行车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家中有了私家车,公共交通也极为便利,出行方式越发多样且便捷。然而,当我看到这张泛黄且承载着厚重历史印记的自行车证时,往昔与“大雁”相伴的岁月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是我青葱岁月里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2024-11-2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06667.html 1 3 难忘我的“大雁”自行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