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如意校区 张丽琴
我参与“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来到香港已有两个月,工作之余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驻校时从学校借来的《让你的学生投入学习》。本书的作者是两位香港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语言浅显易懂,案例均源于中小学校,读来颇有收获。
特别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内容,关注点聚焦到老师,这似乎与本书主题有点偏离,却恰恰成为我感慨最深的部分。
这一章的首页出示了如下一组问题:
1.老师和学生的动机有怎样的关系?
2.老师在能力、自主和关系上也有需要吗?
3.老师身处的社会生态环境能满足这些需求吗?
4.在劣境中,老师可以怎样自处?
5.修习静观除了替老师减压外,对教学有帮助吗?
带着五个问题,带着阅读前文的所得,我读得津津有味。很快就在相关章节里找到了我最感兴趣的“在劣境中,老师可以怎样自处?”一问的答案。
如书中所说: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压力颇高的行业。作者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有半数老师“萌生去意”,而“萌生去意”就是失去动力的最大表现。面对劣境的挑战,我们可以选择离开,逃避挑战;那么选择留下呢?作者提供了两种思路:可以改造环境,也可以适应环境,书中是这样表达的:“要好好回应挑战,改造和适应两者缺一不可。……面对教育工作上的挑战,我们也应该有两手准备: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装备自己。”
改善生态环境——一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难以个人的力量完成它。那么对于选择留下的我们来说,在不放弃改造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劣境中,老师可以怎样自处”这一问,便成为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了。作者引入近年来心理学家所推崇的“静观”的概念,“根据Jon Kabat-Zinn(1994)的定义,静观是对此时此刻不加批判的专注。”作者分析,此中牵涉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此时此刻的专注;第二是以开放、接纳的态度面对此时此刻。
这一概念的引入以及作者的解读,让我既感觉非常熟悉,又感觉有点玄乎。熟悉的是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似乎就是对“静观”的最好注释;而玄乎的是,静观更多的指向生活态度,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何关系?难道是要我们对教育无动于衷?还是放任学生的一切行为?……继续阅读时,发现作者也否定了这一想法,书中如是说:“静观并非要求我们放弃道德标准和理性思考,而是邀请我们先静下来,觉知当下的经验(awareness),并且与之同在(being with),方才做出智慧的选择(choice)。”这三者,被称为静观的ABC。也就是说,静观,其实是在我们采取选择或者行动之前的考量,正如作者所说“心境清明如镜,才能如实关照发生在眼前的事实”。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事发的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仿佛条件反射,这一反应是否有利于事情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如果运用“静观”,先静静观察,不作批判或反应,是否能够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去思考、去评估、去选择?我想这样一来,是否有利于事情发展我们虽然仍不能确定,但是能够确定的是——经过“静观”,我们至少能够进行清晰地思考,反应也会更加理性。
因此,我认同以“静观”的方式自处,不论是面对教学工作还是教育工作,尤其觉得很值得将“静观”运用在教育工作中。近3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遇到的学生各有特色,遇到的教育事件五花八门。回顾过往,依然会有几件留有遗憾的教育小故事,如果以“静观”的方式处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尾吧?
最后作者写到的是“静观的教学”,其中的几句话我也很认同,摘录如下:
当我们细心分析,不难发现静观修习真正能提升人们的能力、自主和关系。第一、静下来之后,老师有更大的洞悉力和能耐应付纷扰的状况;第二、静下来之后,老师能免于情绪的干扰和控制,可以自主回应挑战;第三、静下来之后,在没有情绪困扰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是的,“静观”不光可以引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的生活不也非常需要“静观”吗?
最后,来回答一下开篇我的疑惑:关注老师,并没有偏离本书主题。书名是《让你的学生投入学习》,那么要学生投入学习,老师就先要投入教学;要学生成长,老师自己也要成长。我想这本书以“静观的教学”作为全书的总结,也就是意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