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如意校区608班 马逸辰
“我的童年是灰色的,但我的内心是彩色的。我用想象力填补了生活的空白,用希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
如果说童年是早春的杨柳,任意飞扬,那么高尔基的童年就正好与此相反,是黑暗和痛苦的:早亡的父亲,残忍的外祖父,蛮横无比的舅舅,凶残的伯伯,暴力的继父……无不是黑暗社会的缩影。但除了悲剧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虽然饱受恶势力摧残,但仍旧保持善良仁厚之心的人:善良慈爱的祖母,渴望婚烟的母亲,聪明能干的“小茨风”,瞎了一只眼却仍踏实肯干的格里高里……这两部分人存在于高尔基的童年中,为他灰色的童年注入了一点点的色彩,才能让他的内心也充满色彩。
看过很多有关于童年的书,曹文轩笔下大麦田边的童年,虽然也有苦涩,但那是青葱岁月里孩子们相互扶持,内心闪耀的过程;祈求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那是在被爱包围的童年生活中对命运的抗争,但是阿廖沙的童年不同,那是对他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生活记录,也是对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重现,这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苦难的再现,但在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坚强。
反观我们自己,在如此优渥的条件下学习,却喊着“辛苦”,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却说着“不满足”,一旦遇到挫折,就是发脾气,说丧气话,当我们有机会看山川风景的时候,其实有更多的人在低头苦行着,当我们有机会手捧书本惬意看书的时候,有更多人埋头在生活的重担之下。此刻的我们可能还无法完全看懂高尔基的童年,等到我们有了生活的阅历之后,也许就是另一种共鸣了。
“在苦难中也有快乐,这就是我的童年!”唯有心存希冀,才能目有繁星,才能在黑暗之中找到那一束光。
指导老师 李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