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民政之窗

西门外大街与平湖糟蛋

西门外大街,因位于原城关镇西门外而得名。大街地处嘉兴塘北岸,东起西孟家桥,西至白马堰界泾桥,全长740米,宽4米。2004年5月,该地块被划入钟埭街道。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2013年平湖城区解放西路继续向西延伸至西小港路,西门外大街从此消失。

昔日,大街和西邻的白马堰老街贯通,是连接西郊乡村的主要通道,又是城西乡村农产品的集散地,由于紧靠嘉兴塘航道,所以沿河一带又是通向苏杭大运河的船埠。这里城乡交接,水陆通畅。水路中,来来往往的运输船只穿梭不断,有的还须在此停靠装卸;大街上,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异常热闹。在20世纪90年代前,大街两边还开设有供销社、信用社、卫生所等。

旧时,大街西端的界泾桥之西为嘉兴县境。至今这里仍有“接官亭”遗址,在明清时期,新任知县乘船到了这里,就知道已经进入平湖县境,都在这个地方下船上岸,接受官府与百姓的迎接。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平湖筑城以后,这里为西门外要冲之地。倭寇平息后,县城西门外逐步发展起来,开辟成一条商业街,尤其是西孟家桥至徐婆桥(今环城西路)这一段尤为热闹。在大街周围,建起了行前(弄)、花街弄、牛贺弄等一大片古弄狭巷的建筑群,久而久之形成了西门城外的闹市区。

清朝雍正年间,开设在西门外大街的徐源源糟坊,其出品的糟蛋首次上市就“一炮打响”,轰动了县城。当地民间曾流传着一个徐源源出产糟蛋的故事。

相传雍正年间的某年清明时节,徐源源糟坊的老板备好船只准备去海盐丰山上坟祭祖,临行前喊了学徒照观同往。年少嘴馋的照观,清早从厨房里偷了几只鸭蛋藏在身边,准备等东家离店后再煮熟了吃。突然,东家的一声叫喊把照观吓了一跳,想不到东家要他一同去扫墓。他急中生智,随手把身边的鸭蛋偷偷地放入一缸酒糟中。扫墓归来后,照观又没有机会取出鸭蛋,渐渐地将此事忘了。

到了中秋节,照观在糟缸中取糟鱼、糟蟹时,无意中发现了几个月前放入的几只鸭蛋。只见鸭蛋光亮如鲜、白里透红,他一不小心,竟碰破了蛋壳,一股独特的醇香扑鼻而来。他大胆地伸出舌头,舔了舔流淌出来的乳白色蛋清,“啊……” 滋味妙不可言。他连忙把此事告诉东家,并如实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老板没有责怪他,反而感谢小徒弟为他发明了天下独一无二的珍奇食品——糟蛋。照观因祸得福,入赘徐家,成了徐家的上门女婿,独掌糟蛋制作工艺。平湖糟蛋逐渐在杭嘉湖地区传开。

平湖糟蛋的加工季节一般在黄梅节气初期,用新鲜鸭蛋经裂壳后用糯米浸渍而成。从落坛到糟渍成糟蛋,要经过四五个月时间,工艺要求十分严格。1986年,糟蛋常年生产获得成功,改一年生产一次为一年多次,产量大增。糟蛋俗称“软壳糟蛋”,其蛋壳柔软碎落,而蛋膜不破,蛋形完整。糟蛋的蛋白呈乳白色胶冻状,晶莹如玉;蛋黄呈橘红色的半凝固状态,橘红如火。糟蛋不仅味道鲜美、醇香浓郁、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还具有开胃、助消化等多种功效。食用时,用筷子或小刀挑破蛋膜,即可品尝美味,不必烧煮,十分方便,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徐源源糟蛋风味独特,声名鹊起。自乾隆年间起就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获“乾隆京牌”褒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平湖县续志·卷四》记载:“各种糟品以徐源源制者最佳,其糟蛋驰名尤远,宣统元年(1909年)曾在南洋劝业会奖给金牌。”此后,又在英国伦敦博览会、南京品物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牌。时有诗云:“买醉城西结伴行,源源传酿远驰名。剖来糟蛋好颜色,携到京华美味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糟蛋生产,1957年糟蛋曾在全国再制蛋交流会上展出,以色、香、味俱佳获胜。1981年至1989年,平湖糟蛋连续获商业部、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被评为浙江省最佳食品,并获省新、优、特产品“金鹰奖”。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在博览会期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曾派专人购买了40罐平湖糟蛋。

已经有280多年历史的平湖糟蛋,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青睐。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陈云的夫人,我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赞平湖糟蛋“醇香、酯香融合为一体,形成复杂的鲜美滋味”,称“食平湖之糟蛋,是回味无穷的享受,又是具有营养滋补之功效”。

古老的西门外大街为了城市建设永远地消失了,被现代化的解放西路取代。人们知道平湖糟蛋的声誉永盛不衰、销路越来越广后,看到平湖糟蛋包装得越来越精美时,无不为之赞叹。但更希望平湖糟蛋的传承人把糟蛋的质量做得好上加好,更加深受顾客的喜欢。

2024-10-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99193.html 1 3 西门外大街与平湖糟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