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永法《东湖百咏》有感
杨逸明
认识徐永法兄,是经过上海一位诗友的介绍。我们都写诗,但是家住浙沪两地,相聚机会不多。当他得知我在吴江小住时,竟然驱车来到我吴江的寓所见面。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话题当然主要是诗词创作,我们居然谈得很投缘。
翻阅永法兄的《东湖百咏》,使我自然而然联想到了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朱彝尊这一百首棹歌,记载了嘉兴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等等内容,描绘了清朝前嘉兴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景,具有较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曾被认为“可补方志所未备者”。
东湖位于浙江平湖市区城东,是当地十分有名的景点。沿湖有南村书堆、含珠凝晖、九龙戏珠、西浦鱼罾、北原牧唱、案山晓翠、塔影垂虹等“东湖八景”的人文景观。徐永法生于平湖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对于平湖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景观自然情有独钟。他写起东湖的景点就如数家珍,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一景一诗,竟达一百二十余首之多。
在他笔下,东湖以及与东湖相关的所有景点的风光都是那样优美。东湖是“一泓春水一沙鸥”“柳花燕语说行舟”;远山初月轩是“芳树瓜灯寻旧梦,远山初月有缘因”;风帆小广场是“邀得飞鸥落画船”;吴一峰纪念馆是“人间多少瑶林树,幸得吴公一手栽”;水洞埭美食街是“古埭寻踪多老瓦,木楼看戏品新茶”;莫氏庄园是“雕狮石埠今非老,旧瓦还生七彩光”;南村书堆是“书市多情似故人”“行行妙句带天真”;七碗居是“可怜秋夜东湖月,影落船家白似纱”;施奇烈士像是“金戈铁马立乾坤”“犹唤当年壮士魂”;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难忘忆老街,明清几处旧招牌”;日晖漾是“鸣珂漾起千重浪,雁字乡愁几许秋”;临江屋田园居是“吹绿田园一片天”;音乐喷泉平台是“雨湿香衫多绮梦,晚风也爱吻红颜”;钹子书铜像是“手敲铜钹口成章”“褒忠贬恶阐弘扬”;六桥晴市是“千头攒动此场雄”“晚炊情在菜篮中”;金沙滩是“多少芳龄瘦身女,柔情袅袅落衣襟”……
记得郭沫若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说过:“旧体诗词,我看有些形式是会有长远的生命力的。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某些词曲,是经过多少年代陶冶出来的民族形式。……如果能真能做到‘既有浓郁的诗意,语言又生动易懂’,我看人民是喜闻乐见的。”他这个预言因为很中肯,也很实在,所以就在几十年后一一应验了。这也就是这些小绝句的艺术形式至今还深受人们欢迎的原因。永法兄运用七言绝句的传统形式,描写自己家乡的景点,很有特色,也很成功。这本《东湖百咏》,读者一定是会喜闻乐见的。
永法兄写《东湖百咏》,一定很快乐。他在自己的家乡东湖,感受景物的滋养,沉醉文化的熏陶,诗情画意在笔底自然流淌,非常感恩,非常幸福。就像他在一首《良渚文化》的诗中所言:“精神久注江南地,文化长流幸福泉。”这大概就是他创作《东湖百咏》的初衷。
一百多首景点小诗,采纳了民歌艺术以景生情的手法,雅俗共赏,清新自然。诗后都有较为详细的景点说明,诗文对照着看,读来不由得使人对于东湖产生好感和景慕之情。每个景点的说明文字就像一杯水,每一首小绝句就像是一剂浓缩液,两者一冲泡,融合在一起,让人一经品尝就滋味难忘,这就是传统诗词的神奇魅力。我觉得这《东湖百咏》也“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可补方志所未备者”。永法兄对于自己的家乡平湖,功莫大焉。
永法兄有自己的事业,事业还很有成就。他是普通农民出身的老企业家,先后创办多家公司,数届当选人大代表,还参加多个诗词组织。他已经为不少人所知,看来要永法兄做到孔老夫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也不大可能了。这样忙忙碌碌,他居然还有时间写格律诗,还为自己家乡写了这么多的记述、抒情和赞美的绝句,这需要花费多少精力、时间和功夫,真的很不容易。这使我感到敬佩。我读了这本《东湖百咏》,竟然萌生了也为上海创作《申江百咏》的冲动。如果真的写成,我还得好好感谢永法兄。
(本文略有删减,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
与其奢易,莫若俭戚
红楼漫谈
——谈《红楼梦》的祭奠文化
羊胜华
《红楼梦》中写了很多人的死,也描写了很多祭奠场面,表现了国人所谓“慎终追远”重血缘孝道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丰富繁缛的“祭奠文化”。
《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所描述的排场浩大气派的丧仪,是秦可卿之死。从“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到宁国府“府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到“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诵经超度亡魂”;从“死封龙禁尉”到“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的送殡队伍,前后用了三回篇幅。有敲云板报丧、停灵、择日、守孝、吊唁、择寿木、捐龙禁尉、诵经做水陆道场、出殡、沿路吊奠、停厝等细致的描写。这场穷尽奢华的葬礼正值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宦之家葬礼的洋洋大观。
而“除夕祭宗祠”则是庄严肃穆的祭典。先是宗祠正殿祭列祖神主(牌位):“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接着是在正堂“拜影”,即祭拜祖先的遗像:“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这是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的描绘,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宗法社会尊尊、亲亲、等级有序的场景,突出强调了祭祖之礼对宗法家族、宗法社会的重要性,是一幅详尽有致的祭祖风情画。
要祭奠就不能没有祭文。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是对晴雯真实情感的流露,“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于是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泣涕念文,“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此种祭法高雅清新不落俗套。饯花日林黛玉在葬桃花的埋香冢处泣吟《葬花吟》,对落花的祭奠,既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自我悲叹,也是追求精神世界范畴的凭吊。
最简朴无华的是宝玉郊祭金钏。带了茗烟到了荒郊野外,香、供、纸马都预备好,宝玉却一概不用,只是“便命茗烟捧着炉出至后园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茗烟道:‘那井台儿上如何?’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茗烟答应,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几个头,口内祝道:‘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按理以茗烟的学识是说不出这些祝道的,是作者借此说出宝玉的心事,正所谓“素服焚香无限情”。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奠,置祭也。谓置供品于灵前或墓前祭祀。”祭奠的最高境界是怀真心有真情,正如本文题目所说那样“与其奢易,莫若俭戚”。(出自《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为丧礼与其奢侈而缺乏真情,不如俭朴而衷心悲痛。)因此当大观园中藕官“假凤泣虚凰”烧纸钱时,宝玉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这就是贾宝玉的祭奠观,也是《红楼梦》对我们今天祭奠先人时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