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今日平湖报

从“建管用”走向“引育融”

林埭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圈”

■记 者 倪雨伦

通讯员 纪亚千

本报讯 9月的平湖迎来了秋日的凉爽。每天晚上,林埭镇保丰村舞蹈队的队员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村文化中心广场。这支舞蹈队由村里的一些中老年妇女自发组成,其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45岁。“以前就是在家里做做家务,要么就是隔壁串串门,现在村里设施好了、活动也多了,来这里看看书、跳跳舞、打打球,生活有滋有味。”村民吴阿姨高兴地说道。

从林埭镇保丰村文化广场步行2分钟,就来到村里的文化礼堂、礼堂书屋、百姓健身房;走出村部1分钟,又可以去到村里的笼式篮球场观看热闹的农民篮球赛;再步行5分钟,就到了农民公园,在这里散步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这些都只是保丰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当中的些许点位,“15分钟”步行可至,“15分钟”“圈”起了家门口触手可及的丰富文化生活。“目前,林埭已实现村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全覆盖,涉及全镇文体设施阵地89个。”林埭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范春霞说。

基层文化设施有了,如何提高利用率?林埭镇在打造“一村一品”的同时,积极寻找共性和典型,打造起“一圈三联动”的“品质文化示范圈”,以已建礼堂书屋的三个村为一个圈,村部为中心点位,与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企业文化中心(馆)、职工服务驿站、特色文化场馆等有机融合,提高阵地利用率。今年4月,陈匠村、保丰村、共和村形成村级书屋互动联盟,创新思路,探索“书屋+”运作模式,利用村礼堂书屋、乡村书吧、诗词馆、葳乡田园、保丰学塾等三村文化阵地,轮值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组织三个村村民共同参加书屋“萌匠当家”研学营、“遇见书香 传承非遗”、国学小书童、诗词闯关等各类活动。半年来,已举办大大小小活动累计70多场次,大大提高了辖区内文化阵地的使用率,同时节省了组织策划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1+1+1>3”的转变。

“从去年开始,我当起了林埭镇智慧书房的轮值馆长,也兼任了陈匠村礼堂书屋的轮值会长,每天中午都会来书房检查一遍设备、整理一下图书,每个月也会策划几场活动,与隔壁村进行文化走亲。”徐亚勤是林埭镇的文艺骨干,在乡村文化阵地中“深耕细作”,让她找到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从今年年初开始,林埭镇又实行了市派驻、镇统管、村专用的模式,选拔了一批有专长、有热情、懂文化的文艺骨干,确保场地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品牌有提升。

此外,通过“一村一品”文化品牌项目,华丰村、徐东村、祥中村以施奇革命故事陈列馆、中共海北工委陈列馆、于以定同志革命事迹陈列馆三个红色文化场馆为阵地,“三馆联动”,打造“红色展馆+沉浸式情景小剧+红色体验”的游学品牌,创新的理念也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今年暑期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600人。

林埭镇从阵地融合、队伍融合、活动融合、品牌融合着手,推动了乡村文化阵地从“建管用”走向“引育融”,努力打造乡村文化“升级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最大化,真正实现“设施成网、人员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联动”,深入推进群众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4-09-25 从“建管用”走向“引育融”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93021.html 1 3 林埭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