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雨欣
通讯员 夏敏莉
【新闻印记】2015年12月15日的《嘉兴日报·平湖版》报道了《我市开始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平湖乡村有了两色垃圾桶。我市在曹桥街道野马村和钟埭街道钟埭村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通过农户源头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奋进足迹】在平湖,无论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偏僻村落,垃圾分类早已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当中,成为许多人的“肌肉记忆”,这是平湖垃圾分类工作的美好折射。
2015年,我市启动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省级试点工作,完成钟埭村、野马村2个省试点村建设任务。2016年,以新仓镇三叉河村和友联村为代表,采用多村联建模式,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置工作。2017年,在全市各镇街道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到年底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全覆盖。在系列措施下,农村环境面貌整洁干净,房前屋后栽树种花,和谐的田园风景又回来了。
2017年9月,平湖市在8个居民小区率先实行垃圾四分类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也从农村延伸至城区,并于2018年起全面推行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建机构、建制度、强考核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通过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基础投放设施建设水平,居民群众基本养成了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然而此时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分类准确率仍处于中低位徘徊,提质增效遇到了上升‘瓶颈’,需要在打造‘升级版’居民小区垃圾精准分类上,进一步下功夫。”市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垃圾分类办常务副主任王跃平说。
面对挑战,2019年,我市启动居民小区“撤点建站”工程,引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全市撤除了原有6000多个布局分散的投放点,建成了679座投放站,覆盖全市333个城镇居民小区,以往散乱的垃圾投放、收集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撤点建站”工程开展后,我市在全省率先形成了居民小区垃圾分类“CJ-3122”平湖模式,并建立全省首个地方标准。该模式的核心是撤点建站,通过定点投放、定时开放、定人管理以及站前督导等方式,推进居民小区高标准实施源头分类。
“从前露天的投放点变成了垃圾分类站,定时定点投放,整齐且卫生。”说起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家住钟埭街道白马堰社区的王其芳竖起了大拇指,她见证了小区从以前垃圾混投、乱投,到现在干净整洁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街道垃圾分类劝导志愿者的一员。
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推进的同时,面对装修(大件)垃圾,我市也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专门的投放点。“按照‘五有三到位’的建设管理标准,即有照明、有监控、有喷淋、有遮顶、有分区,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清理运输及时到位、站点内外环境保洁到位的要求,实施‘定时+预约’开放管理。”王跃平说。生活垃圾、装修垃圾“双管齐下”,还居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去年,在“CJ-3122”基础上,我市又试点“机器换人”自动传输智能化改造,通过将原有的点状分类投放设施改造成智能化线形传送设施,既减轻了专职劝导工作强度,又为优化管理成本、方便居民投放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此次智能化改造,垃圾会自动、依次进入垃圾桶,垃圾桶装满之后,垃圾清运员装走即可,中间不需要专职劝导员人工换桶。目前,全市有105个小区、193个投放站完成智能化改造。2023年,我市318家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等非居民区生活垃圾集置点完成了密闭化提升改造,走在了嘉兴市前列。此外,我市还建成生态能源项目、废旧商品分拣集散中心、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等设施,提升了末端处理能力,实现了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利用的全链条闭环。
垃圾“小事”,民生大事。推行垃圾分类,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垃圾分类让环境更加整洁,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现在在平湖看不到‘脏乱差’的现象。”王其芳说。近年来,平湖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获评全省考核优秀县(市、区)。在浙江省分类办发布的《关于2023年上半年县(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的通报》中,平湖市以900.89的得分获评“工作成效显著”第一档,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六。2023年嘉兴市“垃圾分类”工作群众满意度民调排嘉兴市第一。
目前,全市人均生活垃圾量“零增长”,处理“零填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分类处理率达88.81%,回收利用率达66.4%,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程闭环体系全面建成。
【延伸阅读】垃圾分类不是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持久战”。做好垃圾分类,有赖于每一个人树立理念、落实行动。我市通过丰富活动载体、建立宣教基地、开辟研学线路等方式,不断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还将垃圾分类纳入物业服务考核、公职人员带头践行等措施,推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