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平季轩
本报讯 走进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灌区,整齐规划的大片农田中,绿油油的水稻卖力生长着。田边每隔一段距离,就矗立着一个智能灌溉器和水位检测仪。通过两个设备的运转,精准把控着土壤的温湿度、酸碱度,根据需求合理开展灌溉工作。
“这片农田经过标准化改造、土地平整等措施,田面高差±3厘米。为此在水稻生长的全阶段,我们都实施‘蓄雨+薄露灌溉’技术,按照作物生长所需开展灌溉工作。”广陈镇农业发展办副主任邱余忠说,如此一来,利用水稻耐淹的特点,就能够合理调蓄雨水、减少田间排水和肥药流失,降低排放负荷。
在精准灌溉的同时,农田的另一侧,整齐排列的新型节水型排水闸(溢流型排水口)承担着精准排水的重任。与传统的排水闸不同,这边的排水闸由两个闸门组成,闸口处标注着水位控制数字,目前均按照水稻生长所能承载的上限设置在合理的位置。“比起传统的单闸门排水闸,新型节水型排水闸能够通过两个闸门的移动,有效控制水位高度,确保灌溉和蓄雨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集约利用。”邱余忠说。
一灌一排的精准管控,将充满肥力的水牢牢锁在了稻田中,利用这一自然生态,实现了稻田从源头处节水减污的良性循环。
那么最终排出的水又去了哪里呢?稻田旁边,一条漂亮的生态沟渠给出了答案。“我们在稻田旁设置了生态沟渠,沟渠内种植着荷花、野茭白、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既美观又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邱余忠说,沟渠中的植物不断消纳、吸附水中多余的氮磷元素,直接削减了水中的污染负荷,降低水体中氮磷浓度。随后,沟渠内静置后的水缓慢流动到周边已经完成退养的鱼塘内,经过鱼塘的生态消纳,进入小河浜,利用其中的水下森林等生态缓冲,进行最终的净化。净化后的水会重新通过泵站抽到田里循环使用。如此一来,即使地处广陈塘流域旁,然而经过“田—沟—塘—河”的集成模式,赵家兜灌区的稻田退水不再流入广陈塘,反而经过自身的净化,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如今的平湖,以“稻田精准灌排技术+源头增效减污技术+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模式+数字赋能技术”,形成了节水减排技术集成。除了“田—沟—塘—河”,还根据其他的地理优势发展了“田—沟—浜—河”“田—沟—圩—河”等集成模式,推动田里减量、沟里净化、末端治理的稻田节水减排新模式,将稻田变身成为“海绵农田”“生态湿地”。
节水减排是农业绿色发展所需,平湖还加强指导服务,研究制定了《南方平原河网区稻田节水减排技术指南》团体标准,创新形成水稻田精准灌溉体系、退水生态排水沟氮磷拦截为核心的节水减排集成技术,以点带面,在全市23万亩水稻田逐步推广先进节水技术,通过节水减排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全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绿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