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做精做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后半篇文章。
创园建绿,市民是主角,是参与者,更是检验者和最终受益者。如何发掘“绿化+”的可能性,更好满足群众见绿、近绿、亲绿、享绿需要?我市坚持探索试验、探路先行,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打造城市绿道,是我市迈出的第一步。在公园城市理念的引领下,2012年起我市高品质建设金平湖生态绿道网,打造成了集市民休闲、城市慢行、文化展示、风景画廊、精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如今,我市累计建成市域绿道290.7公里,其中城市绿道94.2公里,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4.2公里,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96%,基本形成了以环东湖为中心,沿漕兑港、嘉兴塘、上海塘、海盐塘、六里塘、广陈塘等以城市主干河道辐射至环城青影绿廊的“一中心六辐射”绿道网,构建了七大城市内部生态圈,展现了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画卷。
“在规划绿道时,我们还考虑到了它的文化展示作用,所以绿道沿途涵盖了市区内大部分重要文化地标。”高逸平说,四通八达的绿道串联起了明湖景区、城市展示馆、陆维钊书画院、当湖十局、东湖景区等平湖标志性景观,并将人文和生态有机结合,让美景更有历史文化内涵。更让人惊喜的是,我市城区滨水绿道项目还被授予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再次印证了我市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决心。
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园林工作中的不断渗透,城市绿地管理可视化已成为园林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对此我市先行先试,并在全省崭露头角。“2019年开始,我们把智慧管理融入绿道建设,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GIS和物联网IOT等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建设‘智慧园林云平台’应用场景,打造了“后台数据一体化集成、指挥监管一舱式融合、三大主体一站式运用”的园林绿化监管服务应用全新模式。”高逸平介绍说,智慧园林系统可采集、可感知、可跟踪、可研判、可监管,可以通过调用、集成平湖感智汇平台中的540余个监控探头,对重要绿地、绿道中的违章停车、道路积水、绿化弃料、水域不洁、绿地脏乱等五类异常状况进行实时AI预警。据了解,这种由我市打造的新模式还成功取得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数字化应用场景首批试点,并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涉绿一件事审批”改革项目。
城市环境不仅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且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断巩固创园成果的基础上,我市以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向公园城市迈进,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了城市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凝聚能力,吸引着更多的客商和人才来我市投资兴业。
【延伸阅读】推窗见绿,城在园中。截至2023年年底,平湖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921.0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8.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6平方米,建成城市口袋公园48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71%,建成市域绿道297.6公里,其中城市绿道107.94公里,城区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3.9公里。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成为真切的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