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徐冰艳
本报讯 “共富工坊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奔共富的地方”“工坊提供的都是简单的手工活,大家可以来试试”“想找工作,可以关注我们的公益集市活动”……有了“共富宣讲员”这个新身份后,独山港镇全公亭社区的专职网格员方欣涛在日常工作中,就多了一个话题——共富,特别是在面对特殊群体,他总是会鼓励大家走进共富工坊,实现家庭增收。
全公亭社区于今年3月打造了共富工坊,成立之初,各类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但是部分真正需要借助工坊“谋业”的居民,始终持观望态度。如何做好共富工坊带动共富的“后半篇文章”,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新问题。“小方,你是年轻人,你来担任‘共富宣讲员’,把大家动员起来。”4月初,社区党委书记徐晓萍“点将”,方欣涛担起了这份新职责。
社区活动现场、日常进门入户、微信点对点……方欣涛用了不同方式,在居民心里播撒“共富种子”。如今在共富工坊内担任管理员的社区居民园园(化名)就是方欣涛动员来的第一位职员。园园在大学期间因为体育运动不慎,造成了下肢残疾,从此有了心结,大学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不愿出门。“工坊成立后需要一位懂电脑、会办公技能的管理员,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他。”方欣涛说,为了说服园园,他们先后4次上门,最终做通了工作。如今的园园不仅有了稳定收入,也因工作需要,开始更多接触社会和他人,这让其父母无比欣慰。
有了成功经验的积累,社区内的十多名社区工作人员开始陆续加入,“共富宣讲团”就此“集结”。“妹妹已经到工坊了,马上开始工作了,家里不用担心。”每天社区工作人员章建妹都会跟“妹妹”的妈妈通上4次电话,通话内容很固定,告知对方“妹妹”已经出门或者已经到达。“妹妹”是一位智力停留在四五岁的残疾女孩,通过动员,她在工坊谋得了第一份工作。从家到工坊只有几分钟路程,为了协助她独立上下班,社区每天坚持与其母亲电话“报告行踪”。几个月下来,这个女孩成功适应了“家门口”的这份工作。
在“共富宣讲团”的推动下,社区居民的“共富意识”越来越强。除了调动大家的就业意愿、提供就业机会以外,这里更在尝试向提升技能的工坊2.0转变。“新就业岗位‘出炉’后,我们会邀请有意向的居民和企业的技术师傅齐聚工坊,让专业人士解读岗位职责,帮助居民提前适配岗位,提高应聘成功率。”徐晓萍介绍,在入职前还提前组织培训,帮助应聘居民快速适应工作。在宣讲团的助力下,工坊累计产量突破11万件,为超过300名居民链接了就业渠道,其中81人通过工坊的培训实现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