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让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点“金”

■谢付良

中秋临近,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湖康达食品厂月饼生产显得格外忙碌。凭借省级“非遗工坊”这块“金字招牌”,这里的传统糕点走出平湖,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这几年,工坊的营业额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平湖到处散落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从平湖派琵琶到平湖钹子书,从平湖糟蛋、老鼎丰酱油到传统糕点等各种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深得群众喜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如何让这些非遗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在新时代的传承中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设立“非遗工坊”,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支持力度,同时有序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非遗传承谱写共富新篇章。目前,全市已有“非遗工坊”22处,其中入选省级非遗工坊1处,入选嘉兴市级9处,领先周边县市区。这些“非遗工坊”通过传承与产业相融,学习培训与创新工艺共进,已日渐成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如康达食品厂“非遗工坊”通过建设集研学、体验、参观、休闲于一体的赵氏糕点文化体验馆,不但让年轻人了解并学习平湖传统糕点制作这项非遗手艺,也带动了周边居民的增收。再如,林埭龙谦食品“非遗工坊”,建有平湖糟蛋文化展示馆,在生产端、产品端、文化端、传播端共同发力,续写了“平湖糟蛋”老字号的新“传奇”,每年卖出糟蛋40多万枚,总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非遗,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种发展资源。这几年,我市以打造“非遗工坊”为契机,不断鼓励特色非遗项目生产性企业积极打造非遗IP,推动传统非遗产业串点成“链”。目前,已开发非遗文创产品50余种,开设非遗项目旗舰体验店8家。一方面提升了非遗技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周边就业,去年全市非遗工坊带动就业1200余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毫无疑问,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我们要将非遗传承和利用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更多更好的“非遗工坊”,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共促非遗“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迎风茁壮。

2024-08-2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84152.html 1 3 让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点“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