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中
国人期待已久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终于在暑期档的尾声上映了。我也很好奇,导演究竟是如何将近百万字的《红楼梦》浓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作品。正如许多人所料,影片上映几天后,票房惨淡,网民差评声不断,矛头之一就是指向电影的剧情,认为剧情七拼八凑太离谱,简直是对原著的冒犯。本文就这部电影剧情改编的叙事逻辑作一梳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文学作品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有各自的表达特点及效果。《红楼梦》原著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而重在对贾府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而且《红楼梦》突破了传统小说讲述的方式,更多地采用石头叙事的视角,客观展示书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这就使读者获得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因此《红楼梦》自诞生以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读法与收获,这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但是名著也因阅读理解等障碍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尤其像《红楼梦》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曾一度被评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籍之一。因此各类由《红楼梦》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应运而生。事实上,每次改编都是对原著的伤害,但总有人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但也有获得认可的,其中20世纪的62版越剧电影和87版电视连续剧,在《红楼梦》传播史上赢得国人的称誉,被视为《红楼梦》改编的典范。
那么既然已有87版的高峰在前,为何还要拍摄89版的电影和10版的电视连续剧呢?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观和技术观,而电影与电视作品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容量和视听效果。只要编导和演职人员踩着时代的节奏,用心创作,每一次对经典名著的改编与传播都值得尊敬,当然更值得探究。
胡玫导演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电影语言,在两个小时内重构了《红楼梦》的情节,在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故事、主题思想和悲剧意蕴中,又融入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在胡玫看来,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不可能将《红楼梦》完全装进去,电影的改编必须有大量取舍。
《红楼梦》原著由多条情节线索构成的,如贾府由盛而衰的发展趋势、宝黛钗的婚恋悲剧、红楼女性的命运悲剧等,这些线索并行前进,使小说的叙事呈现网状立体的结构模式,因而《红楼梦》的情节在初读者看来显得复杂而琐碎,这可能是一些读者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胡玫版的电影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是贾府要解决拖欠官银的经济危机;另一条是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恋悲剧。贾府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贾琏借料理林如海的丧事,占有林家巨额财产,解决拖欠的官银与建造大观园的费用问题;另一条就是荣府的主事者采用调包计的方式,拆散宝黛恋爱的“木石前盟”,撮合钗玉之间的“金玉良缘”,以获得薛家雄厚的资产。这就是编导们给这部电影设计的“阴谋与爱情”的情节逻辑,而这条逻辑线其实也是《红楼梦》通行本(程高本)伏脉之一,只是电影将它作为一条明线而已。
新版电影的这种叙事脉络对原著的结构线索有所简化。原著中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不断增长的日用排场与家族有限的收入造成的,如宁府贾珍料理秦氏丧礼竭尽豪华,而荣府为了元妃省亲也几乎倾其所有;电影则把贾府的经济危机归结为“拖欠官银”,这与原著是有出入的,削弱了小说因内外矛盾而造成贾府败落的深刻性。当然,两个小时的电影要演绎贾府由盛而衰的趋势是很难完成的,何况贾府的命运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叙事重点。
这部电影的情节重点显然是宝黛钗的婚恋悲剧。宝黛爱情与钗玉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最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是大部分红楼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主题,这部电影以“金玉良缘”为题,是因为这种由家长做主,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婚姻是世俗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当影片中,宝玉揭开新娘的盖头,宝钗眼里流出了失望而痛苦的泪水,这是电影对这种合礼却不合情的婚姻制度作了委婉的批判与否定,因此片名“金玉良缘”具有反讽意味。
事实上,与“金玉良缘”相比,编导们更倾心于对宝黛之间“木石前盟”的叙写。电影并没有按照小说的顺序,而是从宝玉渴望见到探丧回来的黛玉开始叙述两人的情感世界。宝黛两人两情相悦,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与价值观,电影对这种出于自然的情爱观给予高度礼赞,如将宝黛初见的镜头反复穿插在宝玉的回忆中,强化了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初见”对于爱情的重要意义。而在惜时如金的镜头中,编导们对宝黛共读西厢和黛玉葬花两个场景的描绘可谓用心用力,运用多个视角的机位,从近景到远景,从细节刻画到全景式的俯视观照,对宝黛之间相知相恋、合情却不合礼的爱情悲剧作了如诗如画的渲染和美化。
总之,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演绎经典名著时有容量的限制性,也应有二度创作的自由性。《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强化了原著中宝黛爱情的悲剧主线,融入了时代对“金玉良缘”式婚姻观与“木石前盟”式爱情观的思考,揭示了造成宝黛钗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完成了电影重构原著情节的逻辑自洽。这样的取舍处理,削弱了原著丰富的意蕴,但使电影的叙事线索更加明晰,情节冲突更加集中,爱情悲剧主题更加突出。从这个角度来看,胡玫导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份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答卷,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但是在《红楼梦》电影传播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