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卢修宾
关于说话。
人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是哪些话值得说,哪些话不值得说,哪些话值得对哪些人说,这是一个问题。
如何说话,这是人类一直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怎么说话、说怎样的话、和谁说话,时至今日,似乎也没有人思考清楚,导致很多人的一生有很多话要说,却临死都没有说完,最终沉默一生。所谓沉默,其实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没有找到那个可以掏心窝子说话的人。这正如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有忧愁,那么,一句知心的话,比很多别的话都有用。”
关于故事。
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老汪,时常对自己的老婆感到烦闷。老汪为谋生计,去给老范家的孩子们教书,因此老范就成了老汪的东家。老汪平日在教书的时候,常挂在嘴边说的一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的理解是,人们在生活中,很少能找到可以说话的知己,而远方来的那个人,就是知己。老汪是一个教书匠,偏偏他的老婆爱占小便宜,爱顺手牵羊,连东家老范地里的庄稼也偷。好事者对老范说,教书匠老汪的老婆是个贼。老范听罢,摆摆手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老汪听到东家这样说,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呢?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一句话,让教书匠老汪视东家老范为知己。此可谓一句顶一万句。
另一个主人公杨百顺,入赘“嫁”给了吴香香,夫妻俩没什么感情。后来吴香香跟老高跑了,孩子丢了,家也没了,什么都没了。杨百顺原本想杀了这对“狗男女”,但最终没能动了杀心。可他自始至终想不通,当初老婆吴香香跟老高私奔,老高究竟说了一句啥话,能如此打动香香的心?
小说中讲述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为了亲耳听到那“一句话”,不惜走遍大半个中国,走完了几千里的路程。一个人的一辈子,就为了那“一句话”。我认为,这本书所承载的故事,超越了单纯小说情节的范畴,它深刻地透露出一种年复一年、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让人不禁深思。
关于获奖。
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很深。早在鲁迅时期,他就是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但最终没有得奖。湘西作家沈从文是一个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终评环节的作家,据汉学家马悦然回忆,几乎是已经等待公布了。可惜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却与世长辞了,而诺贝尔奖有一个规定,就是只颁发给在世的人。直到2000年,江西赣州作家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此时,他已加入法国国籍了。2012年山东作家莫言的《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历程中有了中国作家的名字。
《一句顶一万句》在2011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家本人2018年又获得了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当年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有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刘震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有何感受?”刘震云幽默地回答道:“这就像我哥娶了个嫂子,新婚之夜,你们却问我感觉怎么样。”足以窥见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真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