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雨伦
本报讯 在文化殿堂里追溯历史,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魄,在志愿服务中砥砺品格……今年夏天,平湖巧妙地为孩子们织就了一幅既生动又丰富的暑期画卷,提供了“暑假的100种打开方式”。
早在暑假来临之际,我市各地提前谋划,通过各类娱乐性与学习性并存的活动,为孩子们拓展知识面,掌握新技能。比如新埭镇的大齐塘村,在文化特派员缪露萍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中草药的形色味,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草药旺盛的生命力,知晓了中医药知识。此外,今年的暑期公益游泳培训班也是孩子们的一大“乌托邦”,据市文旅体局相关数据显示,共有2030名学生参与培训。
暑期时光,不应局限于“坐下来”,更应迈开步伐“走出去”,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锻炼才干。8月,原黄姑中学退休教师、独山港航天科普宣讲员姚爱英老师和学生代表们再次北上“学科星”,这已经是她带队第30次前往中国航天城。学生们走进火箭组装车间,听航天科学家面对面讲解航天知识,与航天博士们一起做实验,航天梦想也在悄然间播撒心中。“孩子们都特别高兴和自豪,通过和工程院院士的面对面交流,更加坚定了科学探索的心。”姚爱英说。
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是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暑期活动也应以此为基调。新仓镇杉青港村文化特派员黄伟慧,记录下村里的孝善故事,并通过培养宣讲演出队伍向孩子们宣扬孝善文化。林埭镇文化站开设的清溪“艺”站有礼课堂,课程一上线就遭“疯抢”,如今暑期进入尾声,孩子们从原本的“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了会弹平湖派琵琶、会画国画、会跳民族舞的小“艺术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青年的身上熠熠生辉。
绚丽多彩的暑期生活,背后有着多方力量的默默耕耘。自暑假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好博物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礼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并结合完善的“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出系列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就能参加活动,以文化阵地赋能青年成长。市博物馆创新推出的博物馆之夜“夜游模式”,融入非遗传承体验、方言课程等,让少年儿童在避暑纳凉的同时享受文化的滋养。据数据显示,自“博物馆之夜”活动启动以来,市博物馆7月份参观人数超2万余人,环比增长54%。曹桥街道的赛艇小镇,充分整合景区资源,推出赛艇体验研学活动。
“官方带娃”也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带来新思路。今年我市开展“爱心暑托班”行动,全市共开设暑托班465个,参与学生17000余人。各校在作业辅导、问题答疑、自主阅读等基础课程上,还打造了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多元课程,并加强生活指导,引导体育锻炼和劳动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