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浙西词派”
说起“浙西”与“浙西词派”,这两个词的称谓在当代已不被大家所熟知。首先说“浙西”,它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早在北宋熙宁七年(1704),浙江行政区划分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宋室南渡后的建炎三年(1129),将钱塘江及上游富春江两岸分为浙江东路、浙江西路。浙江西路治所在临安府(今杭州市),辖平江(今苏州市)镇江、湖州、常州、严州(今金华市)、秀州(今嘉兴市),相当于今钱塘江北岸的嘉兴、湖州及钱塘江、富春江两岸的金华、杭州,以及苏州、常州、镇江、上海市的广袤区域。此后,经多次朝代更迭,行政区域也发生多次改变,到民国时,人们习惯上仍对金华、杭州、湖州、嘉兴一带称为浙西地区。如抗战胜利后,时任嘉兴县县长王梓良编著,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印行,又由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书名的《浙西抗战纪略》中,仍称这些地方为“浙西”。当时的浙西地域广大,相当于现在的长三角一带地域。
那么,“浙西词派”又是什么?大家知道宋词在南宋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在姜夔、张炎等词人手里,完成了由敦煌曲子词,唐五代时的小令,再到婉而有情,质而不俚的酒肆歌筵,文人案头的诗化与雅化的过程。到了元代,由于蒙古草原文化的进入,再加上戏曲的诞生,曾经使文坛辉煌的宋词逐渐衰落。到了明代中后期,又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取代了朱子理学的正统地位,主张文学艺术罢黜浮薄、淫哇、近情、近俗,为此,宋词也曾由雅返俗,逐渐退出文学艺术的殿堂。
到了清代,面对宋词淡出艺术界的局面,一些文人提出重振词学,要上继宋代姜夔、张炎所开创的词学道路,完成了词由俗返雅的历史进程。首倡者是梅里(今南湖区王店镇)的大文豪朱彝尊、李良年、李符兄弟俩,钱塘(今杭州)的龚翔麟,和平湖清溪(今林埭)的沈皞日、沈岸登叔侄(时称二沈)。
起因是在清康熙十六年(1677),龚翔麟父亲龚佳育出任江宁(今南京)布政使。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朱彝尊(1629—1709)就成了龚佳育的幕客,与他的小儿子龚翔麟相处日久。同时,同乡李良年(1635—1694),李符(1639—1689)也先后到了南京。次年(1678),沈皞日、沈岸登也去南京,在龚府瞻园齐聚。也正由于瞻园聚会,促使浙西六家达成对当时词学的共识。数月盘桓,六人互相唱和,又因龚翔麟的瞻园经营着刻书印刷业务,故直接促发《浙西六家词》的结集出版。《浙西六家词》收浙西词派宗主朱彝尊的《江湖载酒集》三卷,李良年《秋锦山房词》一卷,李符《耒边词》二卷,龚翔麟《红藕庄词》三卷,沈皞日《柘西精舍词》一卷,沈岸登《黑蝶斋词》一卷。
《浙西六家词》的刊刻,为浙西词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是浙西词派形成最显著的标志。同时,瞻园六家相聚,使得南京成为当时的一个词学中心。他们的唱和与词学交流切磋,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康熙十八年(1679),朝廷开博学鸿词科,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沈岸登四人进京,龚翔麟、李符则留在南京,他们在两地的交往与活动,将北京与南京两个词学中心连在了一起,因而使浙西词派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到了清乾隆、嘉庆时期,随着“常州词派”的兴起,它的光芒虽一时为其所掩,但奉宗者仍摩肩接踵,不甘寂寞,对民国及当今词坛仍有着其深远的影响。
再说“浙西词派”,六位代表人物中的沈皞日、沈岸登叔侄是平湖林埭人,作为家乡人,我因有此先贤而倍感自豪。自2013年秋,省“之江诗社”、平湖“鹉湖诗社”与林埭人民政府首次举办“清溪文化论坛暨浙西词派两沈研讨会”后,十余年来,我逐渐对“二沈”有所关注,认为任何事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条件,“二沈”的横空出世,亦与林埭深厚的历史人文、优美的地理环境有关。
二、充满诗意的土地
林埭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从庄桥良渚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境内先民就在这方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宋元之交,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世家大族纷纷迁徙至境内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进步的思想理念,为境内夯实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到明初时,境内已有钓雪汀、桂林、南庵、屯田营、采樵径等十个景点,形成了“溪流淙淙、流沙暗响,九山环峙,朝岚夕紫,海雨天风接乎几席。陆有瓜芋粳稻之饶,水有鱼蟹菱茭之利”(明海盐吏部尚书郑延语)的一方沃土。为此,曾吸引不少诗人流连忘返。还与境内诗友互相唱和,切磋诗词创作。在这块充满诗意的土地,明正统间洛阳才子刘师邵写下了《清溪十景记》,萧山名士魏骥,淮南蒋主忠,安化胡智还作了《清溪十景诗》,《清溪形胜诗》以赞美。为此,不但推动了境内文人的诗词创作,还开创了以诗词咏怀明志的一代新风。
三、“二沈”诞育之地探寻
数百年来,关于沈皞日、沈岸登叔侄的诞育之地,世人只知是平湖人,或平湖清溪(林埭)人。而他俩究竟是平湖或清溪(林埭)哪个地方却无人知晓。十余年来,就笔者接触和关心地方文史中,对他俩的诞育之地逐渐清晰了起来。可以肯定地说,沈皞日的出生地是今林埭镇东方红村的溪浪桥自然村,而沈岸登的出生地是今林埭镇的共和村十二房宅基自然村。两地一个在东南,一个在东北,相隔仅三里,中间有小河相隔。
他俩同是清溪沈氏三世祖沈珍的次子沈昊、三子沈昂的后裔。根据《清溪沈氏六修家乘·庄宅》记载:“西溪公宅,在沈庄之西北,今称溪上。”溪上,又称西溪,时有诗人张嘉钰作诗道:“柳花历乱扑孤舟,雨后西溪景最幽,恍在渔洋诗句里,浓春烟景似残秋。”“北墅公宅,在沈庄之北独山塘,青云桥西。香草溪绕其左,荷花池抱其前,厥后东为‘樵唱轩’,西为‘黑蝶斋’,并‘红柽田舍’(皆十三世南渟公所居),再西为‘春及堂’,渡小木杠有书舍曰‘清溪读书斋’,榜联云:翠藤深处斜对杓,红芰开时曲抱村。今诸胜久废,称为十二房宅基。”以上两地,史称沈氏东庄、西庄,又称东沈庄、西沈庄。
沈皞日也在文章中自称居住地为“溪上”(方言称溪上为溪浪)至今地名尚存。
2013年版《平湖地名志》载:“溪浪桥,距镇(林埭)政府北1.5千米,聚落呈长方形,共35户,124人,村以桥而得名。”
沈岸登居住地在“北墅”,即今十二房宅基。六世沈煾,字鼎夫,号北墅,始建。沈氏十二世裔孙沈岸登居此。“黑蝶斋”“红柽田舍”“春及堂”“樵唱轩”皆是沈岸登家厅堂与读书之所。沈岸登谢世后,乾隆时邑内书生陆釒函 蕙慕岸登诗名,居住于岸登家,借其灵气,也写了不少诗词传给后世。十二房宅基历史上曾出了不少才俊,至今地名尚存。《平湖地名志》亦载:“十二房宅基,距镇政府北2.4千米,聚落呈方形,共14户,55人,原系沈家第十二房宅基,故名。”
由此可见:沈皞日的老宅在林埭镇东方红村的溪上(浪)桥自然村,而沈岸登的老宅则在林埭镇共和村的十二房宅基是确切无误的。
四、沈皞日、沈岸登叔侄世系探究
两沈叔侄是清溪望族沈氏后裔,源于周代姬昌一脉,封地在“沈子国”(今河南沈丘),后以国为姓。元代前居湖州洪城马腰乡,今德清乾元镇金鹅山边上的竹墩村。宋末,因抗元而遁迹海宁硖石东山,后清溪一世祖清远公(沈文俊,号清远)迁平湖广陈,再迁林埭清溪桥。至明末,沈氏子孙繁衍,瓜瓞绵绵,长幼达2000余口。明清两朝先后考中进士11人,举人30余人,是一个在平湖有名的世家大族。而沈皞日、沈岸登叔侄则生于明末,成名于清初。关于“二沈”的世系传承关系,今参照清·光绪《清溪沈氏六修家乘》所载整理如下:
一世 文俊,原名圣,字季睿,号清远。配冯氏。生二子,达之、达良,生卒无考。
二世 达之,字贵一,号南埜。生卒无考。配万氏,子三:珍、琇、暹。
三世 珍,字谷瑶,号清溪,晚号毅翁。元至正戊子(1348)七月十二日生,永乐戊戌(1418)十二月二十五日卒,崇祀忠义孝友祠。配干氏,侧室周氏、杜氏、徐氏。子五:晟、昊、昂、昪、晔。
(沈皞日支)
四世 昂,字孟明,号西郊。洪武癸亥(1383)六月十三日生,永乐甲辰(1424)二月十一日卒。配陶氏无出,以弟昪次子溥为嗣。
五世 溥,字公渊,号可讷。永乐壬辰(1412)四月十三日生,成化乙酉(1465)二月初一卒。配钱氏,继赵氏,侧室李氏、陶氏、王氏。子五:櫽、桁、杲、标、格。
六世 标,字元潗,号乐山。天顺甲申(1464)二月初三生,嘉靖丁酉(1537)一月初四卒。配赵氏。子四:焯、荣、燆、炯。
七世 炯,字奎夫,号半泾。弘治壬戌(1502)十月十日生,嘉靖庚申(1560)九月十日卒。配张氏,继王氏。子三:埏、埈、垲。
八世 埏,字子宏,号景山。正德庚辰(1520)十二月十二日生,万历甲午(1594)九月十四日卒。配潘氏,子二:维鍊、维鋉。
九世 维鍊,字丹卿,号裕山。嘉靖戊申(1548)一月初一生,天启壬戌(1622)十一月十三日卒。配姜氏,继王氏。子二:澣、藻。
十世 澣,字则新,号独齐。万历辛巳(1581)四月十六日生,顺治癸巳(1653)十二月二十八日卒。配陈氏。子二:中楹、中鼒。
十一世 中楹,字君夏,号存西。万历戊申(1608)九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庚申(1680)九月二十六日卒。以四子皞日诰赠奉政大夫。配徐氏,诰赠宜人。子六:永晟、永晫、永晙、皞日、倬日、鲁。
十二世 皞日,字融谷,号寓斋,又号柘西,茶星。崇祯丁丑(1637)五月四日生,康熙癸未(1703)二月十九日卒。以附贡生考授广西来宾县知县,累官辰州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配陆氏继吴氏、黄氏,俱赠宜人。子一:嵕。
十三世 嵕,字华九。顺治辛丑(1661)正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庚午(1690)六月卒于舟中。配陆氏,无嗣。以从弟琎玉之子之鈵为嗣。
十四世 之鈵(生卒无考),配某氏无出,以弟之键子士翘为嗣。
十五世 士翘,字南溪。康熙庚子(1720)年生。卒年无考。为道士,无出,止。
(沈岸登支)
四世 昊,字孟暲,号碧澜。洪武辛酉(1381)一月九日生,正统丙辰(1436)八月二日卒。崇祠忠义孝友祠。配马氏,子一渭。
五世 渭,字公澣,号可闲。永乐戊子(1408)四月十五日生,成化庚子(1480)三月十七日卒。以子棨贵封承德郎,崇祀忠义孝友祠。配朱氏。子四:樾、棨、樟、枟。
六世 耘,字元质,号得生。正统壬戌(1442)正月二十八日生,弘治癸亥(1503)五月二十四日卒。配虞氏,子四,燮、炤、煾、爟。
七世 煾,字鼎夫,号北墅。成化丁亥(1467)八月十九日生,嘉靖甲申(1524)六月二十六日卒。配许氏,子一:壕。
八世 壕,字子渊,号居安。弘治壬子(1492)正月二十六日生,嘉靖壬子(1552)十月十四日卒。配刘氏,侧室杭氏。子三:维録、维鍧、维铸。
九世 维鍧,字振卿,号望洋。嘉靖戊子(1528)二月初五日生,万历甲申(1584)八月初三日卒。崇祀忠义孝友祠。配林氏。子二:民彝、民范。
十世 民范,字懋威,号寅所。嘉靖己未(1559)九月十五日生,崇祯丙子(1636)五月三十日卒。以子萃桢贵封中宪大夫。配钟氏。子三:萃桢、桂桢、杞桢。
十一世 萃桢,字君聚,号裒中。万历戊寅(1578)十二月初八生,崇祯丙子(1636)五月三十日卒。万历癸丑进士,累官湖广布政使,擢巡抚。崇祀郡邑乡贤祠。配刘氏,子四:日晔、日助、日昆、日晃。
十二世 日昆,字以白,号丸掌。万历庚戌(1610)五月二十日生,康熙甲辰(1664)九月三十日卒。崇祯己卯举人。配冯氏、侧室张氏。子七:宏岘、起雷、岸登、起霄、垿、起霱、壤。
十三世 岸登,字覃九,又字黑蝶,号南渟,又号惰耕村叟。崇祯己卯(1639)三月初七生,康熙壬午(1702)十月二十三日卒。配冯氏,继郭氏。子一:之钘。
十四世 之钘,字虞阶。康熙己未(1679)九月十九日生,乾隆癸亥(1743)二月十九日卒。配冯氏。继李氏,子一:汝贤。
十五世 汝贤,字龙书。康熙甲戌(1694)闰五月十八日生,乾隆庚午(1750)八月六日卒。配杨氏。子一:家梁。
十六世 家梁,字雨苍。康熙壬寅(1722)四月初三生,乾隆己酉(1789)三月十二卒。配潘氏,无出,止。
五、“二沈”的主要经历
沈皞日、沈岸登叔侄生于名门望族,自汉、唐、宋就有沈充、沈麟士、沈约等先辈名闻天下。元代迁清溪后,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人才辈出。他们或在治国安邦,或在乡间担任塾师,但不变的是都对诗词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秉持“即使志业无成,自甘牗下,亦要吟诵风雅,以寄旷怀”的理念。故沈氏子弟大多会吟诗填词,特别是沈皞日、沈岸登叔侄两人与朱彝尊、李符、李良年、龚翔麟等人开创了一代词风,形成了名冠江南、影响中国词坛数百年的浙西词派。关于“二沈”的资料甚少,《沈氏家乘》也是参照历代《平湖县志》《嘉兴府志》所载,故当今故乡后人对“二沈”鲜有了解。现根据手头所见到的资料,对“二沈”给诸君作介绍如下:
沈皞日,康熙间以例贡生授粤西来宾县、天河县知县,升辰州府同知,来宾县地处粤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广人稀,多崇山峻岭,民族杂居,地荒人贫。不少饥民啸聚山林,铤而走险。再加上各土司强悍,尤有傜族、僮族经常为小事械斗,互相仇杀,致使治安不靖。
沈皞日到任后,经过走访了解,认为这些都是朝廷赋税太重,导致百姓生活艰难所致。他上书上司,“粤西之饷每年必有所余,积之数年,势必以其余者归之天府,积而归之数十年,将见民力愈困,民心愈苦,粤西之民仅存皮骨,不为盗贼以戕其身者几希矣”。他大胆建言“以粤西正赋收入之数,准兵马应急之额,粤西之饷自足供粤西之兵,既不以饷之不足者烦朝廷之帑,亦不以库之有余者伤民间之本”。又提出“让傜、僮族人养马,由官府收购,以充营伍之额,在我可以分土人所恃之势,在彼以马易银可以供正赋,诚兵民两便之计也”。他还主张:“以粤西二十万之金钱,八万余石之粟米,供之民间,销之民间,则去与存皆在粤西之境,泄与蓄皆在粤西之境,又何虑乎民之日贫?”又说:“未雨有绸缪之计,积薪有厝火之虞,治不忘乱,安不忘危。况粤西之民,实有不可不虑也。”他怀着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但自知“区区一宰,何足动听,言之则瓦釜之呜也,争之则螳螂之臂也,是所望于大吏之持国柄者”。
他自知官小言轻,但为了他治理下的粤西百姓,明知不可为,也要尽力进言,他说:“余,粤西下吏下,知之而能言之,言之而不能行之,有心当世而力可上达者,是当汲汲焉操笔抗疏为粤西之民请命。”好在朝廷采纳了他的部分意见,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深受粤西百姓拥戴,民族间矛盾,社会治安也有了好转。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调任天河县知县时,为了推行教化,欣然为《庆远府志》作序,他写道:“夫庆远,傜、僮杂处,诗书无教,如草昧之初开,如羲皇之乍辟……向之鄙俗今且为声明万物之邦矣。”由于他呕心沥血为粤西百姓谋事,社会风气逐渐好转,因而受到朝廷重用,后累官至辰州知府。
沈皞日自幼聪慧,乾隆《平湖县志》说他少年时即喜吟咏,广交友,遇物能赋,有感则鸣,自少至壮,勤精于诗,其力肆矣。在邑中与陆埜、赵沺、陆葇、陆世楷、陆来章、沈起雷称“当湖七子”。沈皞日长期奔波南北,与当时学人相比,他对各地的山川万物和世事人情在诗词中更具韵味。名士陈廷焯评其词:“语意缠绵,气骨疏朗,叔夏画境也;冷风飒飒,情词之妙,直似白石。”龚翔麟在其《柘西精舍词》序文中评价其词:“况之古人,殆类王中仙,张叔夏……情之所至,发为声音,莫不缠绵谐婉;诵之可以忘倦……吾知有井水饮处,咸歌柘西之词矣。”
康熙三十九年(1700)冬至后三日的雪夜,沈皞日在溪上家中为《浙西二沈词》的自序中写道:“倚声之学,余师竹垞太史(朱彝尊)而成于南渟侄。”岁丁丑(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八月,他随竹窗宫詹(指康熙帝师高士奇)归里门,僦居呜珂里(今平湖南河头景区)别业,他将自己未刻之词作,与沈岸登所作词汇为一集,名《浙西二沈词》。
沈岸登对沈皞日的词作十分赞赏,叔侄两人又互相爱慕,可几十年来又总是聚少离多,而每次相聚,都不在故乡,而是在旅途中。沈岸登有《怀柘西诗》:
年来屈指消魂地,大约都非旧水村。
最是阅江楼下别,暮潮吹泪落沙痕。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九卒于家中。沈皞日生一子,峻,亦喜诗词,常年随父宦游,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卒于长沙舟中,所著《楟花草》《荔枝词》及唱和诗百余首,未刊印,因后母黄氏无知,将沈峻所有稿本付之丙丁。
沈岸登,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沈萃桢,父亲日昆,皆有功名。祖母刘氏,母亲冯氏皆受朝廷诰封。历代《平湖县志》记载他:“性淡泊,短褐蔬食,屡空晏如,耽泉石,不求闻达。有文衡山,沈石田之风。”侍郎高士奇闻其名,聘他为儿子高舆的塾师。他除教学外,从未与高士奇有一语之私,故高士奇很敬重他。他的著作大多在旅途中写成,他的诗词隽妙,他画山水兰石,画风潇洒淡远,无俗尘气,书法学二黄,时称三绝,篆刻也有很高的造诣,深受时人喜爱。沈岸登自幼颖异,九岁游庠,少工文,试有司不遇,销声匿迹以吟咏自娱,他性格孤僻,只与朱彝尊、李良年、李符、龚翔麟等人往还酬唱,琴歌酒赋,应和相乐,故相交者寥寥。
自二十多岁离家后,常年游历四方达四十年。有时一年,有时半年而返家,返家后稍事几日又出游各地。
龚翔麟在《南渟公传》中道:“乙亥(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冬,先生自太原来京师,就余舍馆,白发盈颠,吟肩双声,把酒对谈,往事如梦,且喜且悲未几,忽动故乡思,余送之于郊,抚然伤怀,有不可喻者,夫孰知遂为长别也哉。”“先生为人冲夸恬雅,淡于荣利,箪瓢不给,处之晏如,诗词书法,山水俱妙绝。《浙西六家词》后,先生与大阮柘西复合刻《浙西二沈词》四卷,流传湖海旗亭,小优按拍歌之,听者落泪……先生不以厄穷自悯,在都不投一贵人刺,朝中士大夫愿交先生者,一拜后,先生往答之,不再过,其不过也。先生虽不得志于时,以视风尘蓬勃者何如也。呜呼!不可谓有君子之守乎。”
沈岸登殁后,名士陆奎勋作《挽南渟诗》
倚风清泪落潺湲,天路高高豹守关。
直是织心成痼疾,何曾潄石得余闲。
渐穷已悔诗名盛,垂老方辞客况艰。
碑颂即关千古事,不如生与买青山。
沈岸登一生著有《韵钞》五卷,《春秋纪异》(“沈氏家乘”有纂梦异第五,纂术异第六,自序二篇)《黑蝶斋诗钞》四卷,有龚翔麟作序,《黑蝶斋词》一卷,朱彝尊作序。
六、结束语
虽然浙西词派的形成至今已达三百四十余年,作为家乡的两位代表人物也已仙逝久远,当年他们力改元代以来词学创作的轻浮浅俗之风,高举崇尚姜、张清空淳雅的大旗,上继南宋雅词传统,完成了由俗返雅的历史进程,它以接续南宋词家正脉的姿态,开创了清词中兴的局面,为中国词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不但影响巨大,传承久远,而且,浙西词派也是浙西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二沈的家乡人,传承和弘扬浙西派词风,使这一古老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再次发扬光大,这是当今林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