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借势借力推动转型

■记者 陶佳敏

【对话嘉宾】陆伟力,平湖市迪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路畅谈】迪工机械的故事始于1999年,成立之初,专注于砖瓦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生产。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陆伟力及其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工机械设备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决定带领企业转型。以坚持向“新”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引领企业在时代的洪流中破浪前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记者在迪工机械看到,成揽机、笼绞机等在车间里整齐排列,众多散落的电缆在这些机器的作业下形成了包裹紧密的缆线,这些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景是如今迪工机械成功发展的缩影。从一开始传统的砖瓦、建筑机械到如今电工机械,企业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转型初期,资金压力、技术挑战、市场陌生感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陆伟力深知,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年,他前瞻性地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缆专用生产设备的概念,并就这一理念,对缆线内部结构做出调整,设计出了两款专业性更强、更智能化的产品。但市场方面,有些客户认为充电桩电缆是个细分市场,只持观望态度,不敢率先尝试,导致其创新结果向实用性技术转变遇到了阻碍。但陆伟力带领迪工机械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几经碾转终于与两家上市企业达成共识投入研发生产。事实证明,当时的投入都是值得的,这让陆伟力也更加坚信研发是企业获得竞争力,寻求发展的坚实支撑和动力源泉。

陆伟力不仅注重内部研发,更主动拓展与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参与联合研发,迪工机械结合科研院校实验数据,调试出了“一机多用”的成揽机等大型器械,开发出了更高标准的零部件结构布局生产机器,将企业实践与科研机构理论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在陆伟力看来,干事创业,人才是关键。以前企业里80%的人力在车间一线生产,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后,他将60%的人力转到研发上,只有40%人力留在了车间,他表示,未来这个比重还会不断向研发和服务倾斜。“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实行合作外包,解放公司劳动力,逐渐向研发型企业转型。” 陆伟力说。不仅如此,迪工机械还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员工不断学习、进步。通过薪酬绩效考核和试错容错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向未来】陆伟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迪工机械将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从客户需求出发,把握市场脉搏,主动拥抱全新的大环境大政策,引领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4-08-0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78042.html 1 3 借势借力推动转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