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贤:登高望远忆先贤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它最初流行于民间,汉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种诗体,句式大体整齐,也较押韵,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对仗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的限制。由于诗句短小精悍,用字精练,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因此受到诗词爱好者和百姓的广泛喜欢。特别是竹枝词的出现和流行,为古体诗一族又增添了新的一员,为古体诗传播也增加了新的载体。
竹枝词,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描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朱彝尊作为浙西词派的领军人物,在清代词坛居于领袖位置,他用竹枝词形式创作了大量诗作,如《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写得轻灵流畅,在浙西及江南地区广泛流传,其影响力不可估量。
芦川,是新仓的旧称。旧时芦川还包括今独山港镇衙前集镇一带和赵家桥一带,远远大于现新仓镇管辖的范围。现将古体诗中关于芦川部分乡贤的故事编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姚雨亭烈士
姚雨亭
雨亭少时仰大贤,从戎投笔冲杀前。
南京攻克建奇绩,升任连长团副官。
肃政徐州张勋部,奉官进剿奋独先。
尹家楼战中飞弹,殉难回家旧处安。
姚裕基(1887—1912),字雨亭,又名士雄,号书子,配倪氏。少时潜心研读兵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省征兵,裕基毅然告别结婚才三天的妻子,投笔从戎。入伍后在随营学堂学习军事知识,对兵事学说探讨深刻,且精测量,他所绘江苏水利形势等图,颇为详尽准确。毕业后,充任见习军官,不久任司务长、排长,任金山征兵官时加入了同盟会。当时军阀张勋固守南京,在攻克镇江、南京一带的战役中,裕基作战勇敢,升任十二团掌旗官、连长、团副官等职。时徐州一带被张勋残部盘踞,散兵游勇残害百姓。裕基奉命进剿,身先士卒,奋勇作战,于民国元年(1912)9月19日尹家楼战斗中牺牲。后人立石碑铭文,树“四烈士纪念塔”于现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第一公园,裕基为四烈士之一。姚雨亭烈士的夫人倪氏,自闻义士殉难,悲痛成疾,恸哭而逝,年仅二十七岁。
姚雨亭牺牲后,一位同盟军上校奉命护送英雄姚雨亭中校的遗体回到了新仓杉青港旧宒家里。因为炮弹炸飞了姚雨亭的头颅,姚家请金匠铸了一个金首,为了入葬后防止被人盗墓,所以定制了十二口棺材,在姚氏家族祖坟旁,选几亩地,做了十二穴风水,隆重地安葬了二少爷姚雨亭——一位为推翻清王朝统治而捐躯的英烈!“出十二口棺材”的故事至今还在旧宒流传。
(二)夏宜黄英烈
夏宜黄
夏家圩上少爷小,参共未尝即入团。
决义易名朱振新,血红刑场践其言。
夏宜黄(1908—1931),字芝臣。1908年出生于平湖县夏家圩(现平湖市新仓镇中华村)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夏允言是清末秀才,民国时在新仓芦川小学任教,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兄弟姐妹六人,夏宜黄排行第五。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开朗外向,因家境清贫,在芦川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便去杭州谋业,两年后回乡学医,后在新仓行医。
夏宜黄家与中共党员朱轶凡家是世交,故夏宜黄经常去朱轶凡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中共金山(浦南)县委领导人李一谔在金、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李一谔与朱轶凡有联系,经朱轶凡介绍,夏宜黄结识了李一谔。从此,夏宜黄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并协助李一谔处理来往信函。在李一谔的教育培养下,夏宜黄提高了阶级觉悟。1927年冬,金山党组织因夏宜黄年纪小,批准他参加共青团。这样,夏宜黄就成为平湖县第一位共青团员,随李一谔在金、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当时共青团员是和共产党员一起参加党的组织活动的。夏宜黄通过以“阶级斗争、实行革命、服从纪律、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纪律教育后,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劳苦大众服务。不久,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2月,夏宜黄参加了威震淞沪的“新街暴动”,严惩了恶霸地主张忍伯。“新街暴动”声势壮,震动大,远近的地主豪绅无不惊恐万分。国民党反动政府派兵进剿,大批共产党人被捕、被关、被杀,党组织遭到破坏。李一谔在这次暴动后被捕,3月10日英勇就义。夏宜黄根据党组织指示,回乡行医,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29年秋,夏宜黄化名朱振新,参加了“天下第一军”,多次攻打反动军警当局,劫富济贫,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统治。于是国民党地方当局调集军警,对这支农民武装部队发动了疯狂的联合围剿。
夏宜黄之父闻知这一消息后,焦急万分,立即亲笔写信,遣大儿子去劝夏宣黄回家躲藏。夏宜黄在上海一家旅馆要其大哥转告父亲:“我决不回头,我已易名改姓叫朱振新,譬如爸妈不生我,死了也不会连累家庭的。”1931年春,夏宜黄不幸被捕,4月10日在松江英勇就义,时年23岁。
(三)许明清烈士
许明清
杉青港畔许明清,弃笔从戎武大征。
立定中原击日寇,竹山解放点红灯。
许明清(1918—1946),原名陈玉虹,1918年10月12日出生在平湖县杉青港村。1937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学经济学系,11月家乡平湖沦陷了。消息传来,许明清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家乡的过往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更坚定了他想要去前线锻炼自己的决心。不久,武汉大学地下党组织派人与他谈心,他倾诉了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决心离开学校到抗日前线去。党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介绍他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由于去延安报到的时间突然提前,八路军办事处便建议他到应城汤池农村合作训练班学习。
1938年1月20日,汤池合作训练班第一期顺利结业了,陈玉虹被分配到湖北的京山县。陈玉虹和同志们一道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团组织,储积粮食,筹措经费、物资、药品,组建“忠勇救国团”。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陈玉虹从一个腼腆、文静、谨小慎微的书生锻炼成了一个胆大心细、足智多谋、勇敢坚毅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党的基层领导人。也在这时,陈玉虹改名为许明清。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许明清就调任鄂中专署副专员。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急于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6年,蒋介石集中了30万的正规部队,包围中原解放区。6月26日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原部队分路突出国民党军重围。7月1日,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在司令员王树声的领导下,向鄂西北急进。江汉军区及独立旅在文敏生、罗厚福的率领下,许明清随独立旅行动,从安陆出发,向鄂西北进发,建立鄂川根据地。
在江汉军区突围的时候,许明清率领一个团断后,阻击敌军追击,破坏铁路,阻滞敌人的行军速度,以便掩护主力部队突围。部队经宜城、过襄河、越保康、进入房县境内。攻下了房县东部的温泉一带,逼近了房县城。7月初,遵照上级的指示,当时的独立旅分兵两路,一路从房县军店沿大路行进,另一路向竹山县城进军,没放一枪一炮就解放了竹山县城。为在竹山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以王树声为区委书记的鄂西北军区党委决定,组建中共竹山县委和竹山县民主政府。
7月26日,以朱正传为书记、许明清为县长的中共竹山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挂牌成立。但是由于国民党的胁迫和欺骗,多数群众已经离开了竹山县城,留在城里的多半是一些老人、小孩,他们对我党、我军和新生的人民民主政府敬而远之。面对这种情况,以许明清为县长的县人民民主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广泛宣传,争取群众,稳定民心。
许明清和县委的同志分头深入到大街小巷,了解民间疾苦,他用所学的医术为穷苦百姓开方除疾,并向广大群众承诺,人民民主政府就是给劳苦大众说话办事的。随后县政府召开了群众大会,当地数百知名人士和群众冲破阻拦参加大会,在大会上他说:“今天是竹山县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挂牌的日子,从前人们都说‘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大门还是朝南开,但贫苦老百姓都可以进来,我们要当家做主人。”会后,一些受国民党欺骗而外逃的老百姓,纷纷回到了竹山县县城,商店开了业,全城秩序井然,民心安定。
但是,刚成立的县人民民主政府百废待兴,实力十分薄弱。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追剿,敌185旅、新编川军第十师、新编第十旅等反动势力步步向竹山县城逼近,刚刚解放的竹山县城处于危急之中。当时竹山县城我军仅二百多人的兵力,敌我力量相当悬殊。县委决定,把县机关全部转移到竹山县南部的官渡六房沟,成立以许明清为书记的竹南县委,以六房沟为中心,建立竹房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此时,鄂西北各军兵力也相当分散,当时独立旅主力也已经进入陕南。竹山县委只好撤进竹山南部山区,借山大林密与敌周旋。但由于堵河上游的竹山南部山区山大人稀、穷乡僻壤,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民不聊生,开展游击战争十分艰难。一天,我军突然被敌十旅一个建制营包围。因敌众我寡,在突围的时候,许明清和县委的人马全部被打散。
竹南县委遭袭后,被迫撤出了竹南。10月4日,许明清率领一个排返回竹南去收容失散人员。国民党第十旅旅长谷炳奎得到情报以后,调房县、竹溪的民团星夜出动,10月5日,分兵五路袭击我军。激战之中,我军不少同志壮烈牺牲,受伤的许明清和大部分战士被捕。
被捕后,许明清设计越狱。待战士们全部安全逃离后,却被狗吠声惊醒了入睡敌人,孤身一人的许明清没能逃脱,被转移到敌十旅旅部关押,并由一个特务连严加看守。
在关押许明清的日子里,敌人软硬兼施,无所不为,企图获得共产党部队的详细情况,一举歼灭郧、竹、房的共产党的军队。而许明清大义凛然,一身浩气。在牢房里为了对抗敌人的审讯、劝降和诱惑,许明清毅然绝食。当地群众得到许县长接连三天不吃不喝的消息心疼至极,冒险排队要求为许县长送饭。而这位刚强的汉子,婉拒了父老乡亲的一片心意。
敌人劝降不成,又生一计,他们以许明清的名义写好了“自首书”,到处张贴,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许明清听到这个消息怒火中烧,为了戳穿敌人的谎言,迷惑敌人,许明清毅然恢复进食,并主动要求在群众大会上发表“声明”。敌首信以为真,迅速召集群众开会。可在群众大会上,许明清坚定而有力地说:“亲爱的同志们,亲爱的竹山父老乡亲们,我是共产党员,我不怕死,我永远不会背叛革命。只要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竹山一定要解放的。”顿时会场一片混乱,敌首见势不妙,强令士兵将许明清押回牢房。至此,敌人劝降的美梦彻底破灭。
1946年10月20日深夜,一队人马荷枪实弹,押着许明清悄悄离开竹山县城,来到离县城几公里的走马岗,速将他推下事先挖好的土坑,无比残忍地将年仅28岁的许明清活埋在这个荒山岗上。
(一)清廉太守
张钟秀
卜宅横溪学种瓜,清廉太守梓乡夸。
堂前不见旧时燕,一树山茶空著花。
张钟秀,字鸿渐,新仓横溪人。雍正元年(1723)中举,雍正二年(1724)进士,被授予湖广孝感知县。到任后首先重视文教,召集县内诸生,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他亲自授课。不久他罢了职,湖广总督迈柱委以编纂《湖广省志》重任,历经辛苦,完成任务。然后担任了襄阳知县,很快又升任襄阳知府。著有《过耳集》。
张钟秀在襄阳知府任上去世,其上司都为他流泪。因为他家境贫寒,一贫如洗,竟没钱出殡。无奈,湖广总督以下的所有官员都捐了款,才总算下了葬。为此,邑人周光瑞在《盐溪渔唱》写了一首竹枝词:“石碣犹留张氏坟,故乡耆旧话清芬。襄阳太守廉名著,酧酒人来吊夕曛。”这说明直到民国初期,张太守墓前还留存着圆顶的石碑,故乡的耆老还会谈论起他的高洁德行,正因为张太守廉名昭著,所以还会有人踏着落日的余晖前来酒祭。
张太守的遗宅不大,房子也很简陋,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棵山茶树,有二三百年的树龄,高三四米,每年冬末春初,开满一树茶花。这棵山茶树若还存活的话,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二)拂衣归隐
陆绍曾
刘侯拔簖惠尤多,陆氏题碑文可摩。
放港通流十二里,于今永作放生河。
陆绍曾,字贯亭,号鲁斋。乾隆乙丑年(1745)进士,官任山西静乐知县。马承昭《续当湖外志》载:“陆绍曾取书籍文房诸物萃于一室而塞其户,日夜攻苦不休,如是者二年,应试,以第一人入泮,又七年,举雍正乙卯乡试,又十年,乾隆乙丑进士,官山西静乐知县。拂衣归隐,著述自娱。”故邑人周光瑞在《盐溪渔唱》里赞他:“旗杆底下陆家居,匾额犹存旧草庐。山右当年贤令尹,拂衣归隐乐琴书。”
他的后裔陆修洁,号筱坡。《续当湖外志》说他:“少习帖括,一试不利,辄谢去,大肆力于古。性高简,喜为诗,所作愈唱越高,前辈朱小云观察亟称之,以为可追七子风流……同治初,侨居沪江,以书画作生涯,交弥广,所学弥邃……上海王尗彝观察闻布衣能诗,索其遗稿,将付梓人。”其书斋“宝文堂”藏有陆清献墨迹,著有《宝文堂诗文集》《丛蓧盦杂著》。陆氏遗宅、当年旗杆石至今保存完好。
在清朝乾隆年间,因知县刘国烜下令放港河拔簖永禁捕鱼,陆绍曾撰碑文,立于现双红村红庙前。
(三)义薄云霄
徐士芬
忠介流芳庙貌扬,蒙师未遇寄禅房。
手题义薄云霄额,书法犹传徐侍郎。
注:周爷庙在西旧衙坊横港。徐辛庵侍郎未遇时,寓此训蒙。有手书“义薄云霄”匾额,至今尚存。
徐士芬(1791—1848),字诵清,号辛庵,一号惺葊,著有《漱芳阁时艺》《辛庵馆课诗钞》《历试试帖诗钞》。据志书记载:“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乡试第一,明年(1819)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一等,授编修。道光年壬午(1822)充江南副考官,三年癸未(1823)充会试同考官,擢广东学政,侍讲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十六年丙申(1836),命充五阿哥师傅,入直上书房,历侍讲,侍读学士,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十九年己亥(1839),擢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充顺天副考官,充经筵讲官。二十四年甲辰(1844),充会试副总裁。是秋,充江南正考官,调户部右侍郎。擢顺天学政,因病告归。入直内廷十一年,谨慎如一。既归里,倡修节孝祠,并改建万程桥,未竣工而卒。”徐士芬入直内廷任官期间,有“方正严毅,弊绝风清”美誉。在工部任职最久,对整饬钱法、兴修京畿水利颇有政绩。
嘉庆年间,皇师徐士芬在中举士之前,在衙前西旧衙坊横港周爷庙任塾师。他白天在周爷庙教学生,晚上出去约会朋友,或聊天,或议事。每当夜晚徐士芬外出时,他的母亲目送儿子外出,清楚地看到儿子肩上有两盏灯亮着;每当儿子深夜返回时,老远就看到儿子肩上两盏灯亮着。有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徐士芬外出还没有回到周爷庙,他的母亲想平时这个时候应该差不多回来了,怎么今晚还没有回来,老人家左等右等,左顾右盼,还是没有看到儿子肩上的两盏灯,心里万分焦急,是不是儿子出什么意外了。这时徐士芬突然闯进家门,老人家大为不解,今晚儿子肩上的两盏灯怎么不见了。
第二天一早,老人家问徐士芬:“儿子,你是不是做坏事了,昨晚你回来时肩上的两盏灯不亮了。”徐士芬回答:“娘,我没有做坏事。”“你仔细再想想。”徐士芬过了一会儿突然说:“昨晚,我帮人家写了一张离婚诉状。”“儿子,你不能这样做,罪孽呀。”徐士芬已经明白了,他对母亲说:“儿子知道错了,今晚就去纠正。”
一天时间,徐士芬过得闷闷不乐。吃好晚饭,趁着天色还早,他马上出门,赶到了昨晚写状书的那户人家,没进门便开口说:“昨晚的状书,我写错了,快拿出来。”当主人把状书拿给徐士芬时,徐士芬一个转身把状书吃进了肚子,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老人家无意之中看见,儿子正在赶回家,肩上的两盏灯又亮了。
(四)书画大家
劭翁亭
新来名胜劭翁亭,放港河西风雨听。
旧地祖居无影迹,陆公书画是魁星。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东武,后改名维钊,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平湖新仓人。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职任教。曾任政协浙江省三、四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精书法,擅山水、花卉、治印。晚年以书法卓绝,驰名于世,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现代 “螺扁”,人称陆维钊体,独步古今书坛。他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陆维钊的家坐落在新仓镇西街一幢两进的平房里。前一进临街,是一爿洗染店,陆家住在后一进,每天进出都要经过店堂。这一幢两进的平房是陆家的租房。那么陆维钊的祖居在哪里呢?
陆家是唐朝宰相陆贽的后裔,本来世居嘉兴,到陆元龙时,从嘉兴迁到平湖新庙。繁衍到现在,新庙镇周围陆姓人家有近六七十户,还不包括迁到平湖当湖和外地的。陆姓人家有个特点,都以行医、教书、经商、学艺等为业,只有极少数在务农。到陆元龙孙子陆次云时,在新庙镇放河港西庄家桥北堍,建造瓦房三间。陆次云娶乔氏为妻,生有一男三女,其一男就是陆维钊的祖父陆少云。
陆少云妻黎氏,身体强壮,善理家务,又能农活。黎氏为新庙大户人家,祖上从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迁来。生三男三女,但长子壬山和两个女儿早年夭折,仅剩下两子一女。陆壬林,字承基,号仲宣,从小随父亲读书,后经人介绍到平湖县城学经商,满师后仍坚决继续读书。起初父亲不同意,后经亲友劝说,答应再作考虑,但不相信儿子能读书,就以“四书五经”《三国演义》等内容考他,不料儿子对答如流,大出意外。原来承基在学徒时,仍早晚攻读,毫不懈怠。不久,承基也成为乡里一名秀才。
陆承基,就是陆维钊的父亲,出生于新庙,中学毕业后回新仓教小学,二十一岁时娶徐兰宝为妻,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谁知婚后第三年,正值秋收时节,他患了伤寒症,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陆少云中年丧子,精神上深受打击,从此对功名更加淡泊,一心教书,自号爱山居士,名其室为爱山草庐。陆承基去世四个月后,陆维钊诞生,是个遗腹子,取名子平。孩子的降生,冲散了阴霾,驱走了悲哀,带来了新生的欢乐,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马红丽
农稼小娃登浙大,留学出境第一人。
马家汇上洋博士,材料研究成果新。
马红丽,1963年11月出生在新庙马家汇一户世代农民家庭。父母亲的淳朴和勤劳养成了她勤奋好学的性格。还在读中学的时候,这个全年级年龄最小、个子也最瘦小的女孩子,竟成为全校五名学习标兵之一,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当时,高考制度刚恢复,这位未满16岁的农家女,凭着刻苦认真,于1979年以高分考入浙江大学。大学四年,她以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勇敢地闯过一个又一个学习和生活上的难关。她的勤奋好学,终于结出了硕果——1988年初,马红丽被法国雷恩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师从世界著名材料科学专家、雷恩大学玻璃和陶瓷实验室主任鲁卡教授。
在异国他乡生存和求学,语言是第一关。马红丽在大学时没学过法语,学的只是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章还可以,但对日常生活英语知之不多,所以到了法国也就无法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但这难不倒她。赴法后,她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学习法语,每周两次去听2小时的法语课。她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回到实验室再向课题组的老师和法国学生请教。通过6个月的学习,她基本掌握了法语的发音和语法规律,逐渐能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最终能流畅自然地以法语做课题研究的交流……
马红丽到雷恩大学后,导师给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研究新型的红外光学材料。这是一个有关这方面的世界各国科学家都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一个极其吸引人、风险大、希望也大的新课题。马红丽在浙大学的是无机硅酸盐材料专业,所以好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她想到自己是个中国学生,干得好坏既影响到实验室,又影响到人们对中国学生的看法。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就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迎着困难,勇往直前。三年的埋头苦学与不懈探索,她终于找到一组全新的卤化锑透红外玻璃材料的成分,解决了原红外玻璃软化温度低、机械性能差的难题,于1991年6月顺利通过了由7位国际著名材料专家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严格答辩,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马家汇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博士,也是平湖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此后,由于导师的挽留,她继续埋头于该实验室做博士后,同时担任雷恩大学的助理教授。1997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招聘一位高级工程研究员,有50多位博士参与竞争。马红丽作为唯一参与竞聘的中国女博士,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独占鳌头,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终身高级工程师。此后十多年,马红丽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科技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已参与三项国际专利的发明:1991年获得“卤化物玻璃的制作和应用”专利;1999年成为“硫系玻璃的制作和应用”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之一;2003年,成为“透红外纳米复合材料”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如今,马红丽在实验室带硕士生、博士生做课题的同时,还参与多项与法国有关大公司合作的课题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受到许多大企业的重视。
马红丽身在法国,心系祖国。十几年来,她每次回国总要抽时间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与乡亲们说说家常话。学业成功的她也不忘回报自己的母校和国家。她与先生一起,一直与母校浙大保持密切联系,每年都与浙大有学术交流,自1989年起与浙大进行红外光纤的合作研究。2003年,她又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每年接受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生到法国的实验室进修学习,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民用、工业和军事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红外探测仪、汽车夜视探测装置、环境污染测试、二氧化碳激光传输光纤等,这些都是国际领先的材料科学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