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彭涛杰坚信,年轻人做农业不能只关注原有的农作物,埋头苦干,还要怀着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拓宽眼界。
秉持这样的信念,彭涛杰一直在思考如何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通过技术创新让作物种植降本增效。年轻人有干劲、有闯劲、有想法,这与市里农技专家的理念不谋而合。2016年,在一次与市里农技专家的沟通中,彭涛杰得知他们计划引进一项人工“春化”技术。通过这项技术,能够使诸如蚕豆这样必须经过春天低温催发的季节性作物,在人工“春化”后,实现错峰生长、错峰丰收,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深入了解技术带来的好处后,彭涛杰十分激动。“蚕豆是平湖人春天最喜爱的季节性蔬菜之一,也是春日特色野米饭不可缺少的食材,如果在春节前就能上市的话,这生长收获时间差里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彭涛杰说。于是,他两手一拍,决定大胆尝试一次。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第一年,他空出单独的一个棚试种蚕豆,虽然仔细管理,但蚕豆的品质和产量却仍不尽如人意。面对失败,他吸取经验教训,再来一年。第二年,通过摘芯、合理打药控旺,春化蚕豆在平湖无论是种植还是销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引进新技术只能吃得“一时饱”,掌握新技术才能“顿顿饱”。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彭涛杰勇敢创新,2022年他开始进行自主育苗。通过将蚕豆入冷库冷冻,模拟冬天寒冷的过程,再进行播种,这其中每个时间节点都要细细把握。掌握了“春化”的关键技术后,让“春化”蚕豆真正实现了本土化,如今这项技术提供给了钟埭的5、6家基地,让越来越多的基地种上了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也让彭涛杰在研究新技术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劲儿。如今这些错峰上市、收获期长达3个月的“春化”蚕豆,已经成为了顾客们的“心头好”,根本不愁卖,每亩能给彭涛杰带来约2万元的净效益。
点豆成“金”,是蚕豆,又岂止是蚕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还开始在农场里研究套种技术,并积极进行种植试验,探索提高收成的方法。比如,他在种植火龙果的大棚内套种了黄瓜、番茄、玉米、土豆等果蔬,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棚内的空间,两种作物也能提高产量。
面对冬天这个令农场主心烦的季节,许多不耐寒的农作物会在此时停止生长,而彭涛杰却不怕,这是源于大棚内的“秘密武器”。“大棚设有三层膜,膜的中间层设有多个通风口,内外两层可活动,当棚内湿度过高时,拉起外层膜就可起到通风干燥作用;内层膜平时是收起状态,但是在极寒条件下可以放下,保证棚内温度。”彭涛杰说。
为提升农场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彭涛杰还专门注册了农场的商标“老李一亩田”。如今,“老李一亩田”成为了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同时,他还申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溯源码,就能全面获取该农产品的详尽信息,包括了农场介绍、农产品的种植历程等内容,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化、可追溯的购物体验。
彭涛杰常说,他比岳父那辈人更加幸运,赶上了好时候。他在从事农场经营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宝贵学习机会,除了“春化”蚕豆的试种,在他的农场里,还曾见证过彩色小土豆、雷竹等新鲜事物的成长过程。就这样,在他一步一个脚印下,不断整合农业新技术,有力推进了农场更快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