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荣怡婷 倪雨伦
一部文艺精品,会带来什么效应?平湖正给出答案。
当前的平湖文艺,可以说风光正盛、风华正荣。大型纪录片《李叔同》首播话题曝光量与播放量达5000万,登陆首日热度即跃居腾讯视频传记类纪录片第二名,开分9.3;微短剧《回到1913》开播78小时全平台总播放量破2300万;本土影视企业出品的电影《闪闪闪闪》成功入围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入围名单……正如网络平台上收到的留言“出彩更出新,这一波操作给金平湖上了‘大分’。”的确,借力文艺作品的快车,平湖以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小桥流水的秀美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让这座江南精致小城接到了无数流量。
不禁思考,作为文艺资源并不占优势的江南小城,平湖为何频频“出圈”?站在新的风口上,又该如何续攀高峰,唱响文艺精品的“小城之声”?
一
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当下,文艺作品浩如烟海,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那么,平湖文艺精品为何能破圈出道,独放属于平湖的璀璨光芒?
听见了时代回响。文艺作品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历久弥新的魅力?究其原因,我们从中看见时代、看见生活,亦看见了自己。平湖文艺事业发展同样如此。近年来,平湖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创作出了以《转角湾》《施奇》《明月山塘》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通过舞台演绎,讴歌时代变迁、反映当下生活、书写党和人民奋斗历程,充分发挥了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心、激励奋进的作用。
深植了乡土情怀。平湖文艺精品层见叠出,大多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舞台剧《钟溪棹歌》通过大写意的舞蹈语汇,描摹出棹歌里钟溪的人文风貌;舞蹈《手马欢歌》将曹桥传统民俗手马灯与现代舞步完美融合,在力量与美感中绽放民间精彩;歌曲《赛瓜灯》以平湖传统曲艺钹子书表演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展现平湖江南水乡历史底蕴……这些作品均以本土文化为根,将平湖城市风貌与群众生活有机融合,在艺术上别开生面,让观众看到了平湖的根和魂。
遇见了匠心坚守。一部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平湖文艺精品无论是在艺术追求还是内涵提升上,都是俱佳的。纪录片《李叔同》摄制组历时一年多,辗转天津、上海、北京及日本东京等20多个城市,实地拍摄、深度挖掘,李叔同求学时期的准考证、考试卷、成绩单,百年前留日时亲笔书写的明信片、亲手设计的戏剧海报、报章新闻原件、作品真迹等均被悉数呈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等专家学者给予其“立意高、创意新、表达精、是一部载入史册的优秀人文纪录片”的高度评价;同样,观众代表在《转角湾》剧评中写道“是‘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生动的教科书”……平湖用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印证了其守正创新、精雕细琢打磨精品的决心。
二
平湖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看到了多彩的平湖独特魅力。
那么,平湖文艺精品逐渐从“高原”迈向“高峰”,究其背后有何“妙法”?
赓续文化根脉。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平湖文化底蕴深厚,6000多年文明史浩浩荡荡,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起,文化的肌理就刻在了这片土地上。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陆稼书等一众大家为城市发展注入独特灵魂,为后辈文艺创作提供了沃土;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西瓜灯文化节、平湖派琵琶等特色文化也为平湖文艺创作提供了灵感。如今,这些文化和地标转化成源头活水,或作为创作素材,或成为作品拍摄取景地,滋养着平湖后生的文艺精品创作之路。正如首部文旅微短剧《回到1913》将悬疑的剧情与莫氏庄园、九龙山等人文景观相融合,碰撞出别样火花。
坚持同向而行。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平湖文艺精品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策“东风”的推动。2022年,平湖召开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拉开了新时代文化平湖工程建设的序幕;2023年,出台《平湖市文艺人才和文艺创作扶持奖励办法》,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作;今年,《平湖市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八大工程”县域样板的工作方案》将“文艺精品攀高工程”作为“八大工程”进行专题部署,释放了“文艺创作攀高峰、出精品”的强烈信号……一系列政策支持形成了自下而上阶梯式的创作体系,既让当下有了行动指南,更是对未来的谋篇布局。
蓄力“源头活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近年来,平湖一路以“精”为业,致力于充实精品孵化库,推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我们通过举办文艺赛事,在比赛中发现好苗子、好作品,在同台竞技中让创作者加强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市文化馆副馆长范佳丹说。得益于赛事激励,近两年平湖诞生了《时光里的明湖》《越来越棒》等不少喊得出、叫得响的原创好作品。
三
当前,随着文艺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越来越多文艺精品竞相涌现。平湖,又该如何乘时代之风,扬文艺之帆,打响金平湖文艺品牌,带动城市“出圈”?
“优内容”是基础。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在题材、类型、手法、风格等方面锐意创新,以多元化、差异化推进精品供给。纪录片《李叔同》打破了传统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模式,采用了手绘原画创作、AI插画、动画表演技术等多元化的视觉表达;《转角湾》在舞台演绎中加入眉毛饺这一文化情节;《施奇》采用平湖方言……一系列“出圈”力作善于用“群众语言”“生活视角”进行创作,这也提示我们,文艺精品必须要以内容取胜,以满满细节带给观众亲切感,方能给作品增光添彩。
“产业化”是路径。好的作品影响力是深远且广泛的。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石苗看来,前期各类精品的强势出圈,为平湖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让更多文化企业注意到平湖、了解平湖。然而,推广宣传只是开门迎客的第一步,要想实现文艺精品“走红”变“长红”,就要用产业思维,不断探索文旅新路子。“我们始终坚持‘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不断挖掘平湖本土特色、做优文化服务,精益求精打造平湖精品。”石苗说,以优质作品撬动项目落地,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文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走出去”是目标。文艺作品,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也是城市最好的广告。近期,纪录片《李叔同》的推广片相继亮相各大国际城市地标,“叔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对于平湖推动“文化出海”而言是一次莫大的成功与机遇。“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推广为经验,不断拓宽海外传播渠道,探索平湖文艺精品出海新路径。”石苗表示。同时,对内也将积极培育申报各级“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奖项,通过发挥文艺奖项示范带动作用,把作品“好口碑”传递出去,以“好作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