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居丹荔
实习生 孔习羽
通讯员 陶佳迪
本报讯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埭镇姚浜村的平湖市恩霞家庭农场时,一架农用无人机飞翔在田地上空,正在播撒水稻种子。走近看,这些田地都比普通的地要低一些,但底部的土壤湿润,十分适合水稻播种。旁边,一周前播种完成的田地已经冒出了绿油油的小苗,生机勃勃。
这些刚撒上种子的田地,几天前刚完成罗氏沼虾的收获,带来了每亩1.6万元左右的收益。预计加上之后水稻的收益,亩均产值能够达到1.7万元以上,比起其他的稻渔共生模式,产值基本实现翻番。
聊起成功秘诀,老板刘敬洋直言,“密度低”是今年沼虾亩产提升的关键,而“不用药”是沼虾价格可观的原因。刘敬洋已有十多年的养虾经验,2020年,他来到新埭镇姚浜村,开始探索稻渔共生模式。经过考察研究,他发现,大棚罗氏沼虾的生长时间与水稻的生长时间正好错开,且大棚沼虾上市时间早、价格高,值得一试。
去年11月份,完成水稻收割后,刘敬洋对120亩土地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在底部增加了增氧机、周围安装了围网,还在田里盖上了大棚,为罗氏沼虾的养殖做足准备。今年1月中旬,正式下入虾苗,开始了养殖工作;4月中旬,对养到中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虾苗进行移塘。刘敬洋没有贪心,每亩地投放虾苗1.8万尾左右,尽可能降低虾塘密度。6月中旬,罗氏沼虾开始捕捞,一亩地,第一网就拉上了将近250公斤,比起常规的每亩累计只有三四百斤的产量增长不少。“之后经过几次收获后,平均每亩产量大概在250到300公斤。”刘敬洋说,大棚沼虾比起普通沼虾上市时间早,养殖密度低带来沼虾个头大,让这一批沼虾得到了较大的收益,均价达到每斤32元左右。
养虾之后的土地十分肥沃,对水稻的种植很有利。“养虾能够肥水、肥田,如今我这120亩土地中,有机质含量非常高,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后续也基本不再需要使用农肥,对水稻的生长很有利。”刘敬洋说,今年他在沼虾收获后,对土地进行了简单的规整,就达到了水稻种植的要求。如今,水稻种子已经全部播撒,种植的是优质品种“秀水519”,按照正常生长,预计11月份收获时能达到亩产800斤以上。而收获后,刘敬洋打算再种一波鸡毛菜,直接衔接明年1月中旬的下虾苗时间,将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争取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
“稻虾轮作模式,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了亩均产值,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姚浜村村干部陆中权说,通过稻虾轮作,土地亩均效益增加了,而土地租金也随之上升,由原来的每亩850元上升到如今的每亩1200元,为村集体带来了增收。此外,这种模式下,恩霞家庭农场长期聘请工人4名,临时人员1名,均为55岁左右的村民,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