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的关键期,新埭镇鱼圻塘村的种粮户张伟忙着翻耕田地,为接下来700亩水稻机械化插秧做准备。张伟今年计划种植晚稻1600多亩,比去年增加了1200亩左右。
从不到400亩到1600多亩,从小农户迈向规模化经营,张伟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案是靠政府的政策扶持,靠镇里耕、种、管、收、销等全环节强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平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也是浙江的粮食大县,粮食产量尤其是稻谷产量在全省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当下区域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争地,农民增收与种粮效益抉择,优化就业与稳定粮食生产间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如何来夯实粮食根基,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平湖力量?
政策扶持,激活粮食生产“内生力”。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多年来,在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和政策层面重视粮食安全、开展种粮直补与考核的双重影响下,平湖的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特别是去年推出的“优质稻米收入保险”,进一步增强了种粮农民抵御水稻种植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让许多粮农吃上了“定心丸”,也给平湖的“米袋子”上了一道“双保险”,有效助力平湖“米香”振兴计划深入实施。
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引擎”,让更多“小农户”衔接“大生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让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作为“新仓经验”的发源地,这些年来,平湖通过高站位布局“三农”服务网络,精准打造全过程“服务链”,基本建立形成了服务生产、供销、信用的全方位、立体式为农服务体系。像农业大镇新埭镇,去年依托市镇两级的强村公司、市供销社的集体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组建了一家社会化服务运行公司,通过试点“强村公司+龙头企业+职业农民”生产模式,全力推进集“种、收、烘、储、加、销、旅”于一体的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与全镇各村签订土地流转面积2.58万亩,涉及种粮农户有109户,落实“五优联动”优质晚稻订单16540亩。
事实证明,从生产、营销、要素保障等环节开展的全链条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实现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湖粮仓”、推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期待平湖持续把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作为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的切入点,进一步统筹涉农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补齐服务短板,让更多“小农户”迈向“大农业”,“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